


Big Data ·大數據
2012年~ 2017年,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信營業收入持續增長,中國電信在2017年經營業績成功反轉并得到改善。
2017年,中國移動在營收、凈利潤和移動用戶規模方面均領先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呈現絕對優勢。盡管移動的資費問題備受用戶詬病,與聯通和電信的互聯網套餐好評在口碑上對比鮮明,但這并未對其4G用戶增長速度產生太大影響。
然而,隨著攜號轉網(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的《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推進,移動面臨的壓力將增大,三大運營商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5G技術逐漸成熟,5G網絡運營商共建共享能減少重復建設,節約成本,提升服務質量。2020年前后,作為未來人工智能以及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我國5G將會正式商用。
為應對互聯網企業的競爭沖擊,國內外的電信運營商將“數據經營”上升為核心發展戰略,利用自身數據資源優勢,構建“智能管道”服務,謀求從電信網絡運營商到信息運營商的商業模式轉型。
國內運營商的探索應用仍在初級階段,面臨平臺建設緩慢、數據資產不明、應用需求不定、隱私安全等諸多挑戰。
聽TA說
@阿森會飛(東南大學社會工作專業,電子工程師)
我不是“科班”出身,好在“轉型”成功。
讓我萌生轉型想法的事情發生在大學畢業后。一方面,我注意到周圍電子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幾乎都未從事電子工程師工作,同時我注意到燈可以遙控,想著其他很多事物也可以遙控,判斷未來將出現電子大爆發,而電子行業卻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我從初中學物理開始就對電子興趣濃厚,基本功扎實。
正好,公司內部有機會——電子工程師部門始終缺人,于是我抓住機會轉而去做電子了。
當時互聯網遠不如現在發達,網上幾乎找不到相關知識,同行中的工程師也不太愿意帶和教。因此,我買了大量電子方面的書籍,工作日從每晚8:00開始學習到次日凌晨2:00;周末則兩天都泡在圖書館看書學習,自帶干糧和水。就這樣,我堅持了8年。
看起來很苦?不,事實上我樂在其中。我已經把學習當成了一種快樂,還沒下班想到晚上又可以學習了就會興奮,周末則更是整天沉浸其中。
為了堅持不放棄,我還寫了一句座右銘放在辦公桌上——人的差異在于對業余時間的利用。每當我心生懈怠時,一抬頭看到座右銘,就又能堅持下去了。在我看來,身在同一個學校的大家都是聰明的,但為何差距越來越大呢?就是因為每個人花費在有意義事情上的時間不同。
專業對于我來說,既不能決定未來的工作,也不能決定未來取得多大的成就。除了我,我們團隊中的不少工程師,以前有的是學結構的,有的是資深軟件專家,還有的是骨科醫生。大學所學肯定相對有限,我們需要重視的是自學能力,以及持續的學習與積累。
@呱牛(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專業,移動通信軟件工程師)
移動通信軟件工程師職位早已隨著手機的誕生而出現,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從3G時代開始,這方面的人才需求持續增加,但符合要求的工程師不多。
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移動通信軟件工程師,除了要有扎實的軟件開發技能外,還要對移動通信領域的技術有深刻理解。移動設備平臺不同于傳統軟件開發平臺,我們會接觸很多不同的平臺和開發工具,因此我們需要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敬業精神和自學能力必不可少。
掌握計算機結構、計算機操作系統、C/Java語言、固網和移動網的概念、PB及EVC的使用、熟悉軟件工程……能夠勝任移動增值、移動商務及嵌入式開發的初級軟件開發工程師的職位,這是移動通信軟件工程師成才的第一步。
學習無止境,往后還有第二步、第三步,從初級走向高級,除了大學期間的學習研究,工作中的實踐、鉆研相關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是4G時代,5G的戰略布局也已開始,未來人們的生活將進一步改變,對無線通信的信賴也會越來越大。我的目標則是努力成長為高級工程師,加入構建未來的大軍中。
@kakayang(暨南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IT硬件運維工程師)
我是一名普通的IT硬件運維工程師,維護服務器和存儲設備是我的主要工作內容。
這份工作最大的特色是時常會接觸新東西,尤其是出現問題、遇到麻煩事時,很可能面前的東西都是陌生的。因此業余時間,大多數時候我都是在網上找資料學習。工作中,同事間的相互幫助也很重要,否則出現新問題,時間緊來不及查資料,“后防”不穩可就不好了。
關注專業論壇、看技術文檔學習補短都是便捷的方式。做了兩年IT硬件運維,我感觸最深的便是:干IT這行,平時的積累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