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家有句經典之言:“境隨心轉則悅,心隨境轉則煩。”
作為外交官,我們懂得要有足夠勇氣和智慧來面對周遭的環境,內心的強大才是成就自我的根本所在。
道執著,不計較個人得失,在乎內心的理想與堅守;
灑熱血,國予重任,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
唯專注,懂得承受身在異鄉的寂寞,把駐外的日子過得繁花似錦;
更堅韌,不懼困難與危險,既來之,則安之。
每一名外交官,都是英雄!
Big Data ·大數據
自1949年以來,中國建交國家數不斷增加,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外交大國,現建交國家數達到175個,遍布各大洲及主要國家。
據統計,2013年至2015年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共出訪外國19次(2013年4次,2014年7次,2015年8次),足跡遍及六大洲共40個國家。
聽TA說
@起跑線(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專業,英國大使館常駐人員)
有人說,外交官的工作無非就是吃吃飯、開開會、打打高爾夫,和各國領導人談笑風生的同時順便游覽一下各大洲的美好風光,偶爾遇到問題,就打打太極。這就是很多人眼里的外交工作,似乎復讀機也比一位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外交官處理得更好。
可是,外交官的工作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我們看到的,似乎永遠是文質彬彬、面無表情的外交官。但實際上,外交有著一套自己的話語體系。
有人說外交部從來沒有采取過實質性措施。那我想請問,菲律賓香蕉農的遭遇要怎么來解釋?是因為他們見鬼了么?如果說外交部只會抗議,從來不做實事,那我想請問,撤僑的飛機是怎么安排的呢?難道是因為航空公司良心發現,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外國人進入中國的簽證是誰在發放?中國人到了國外的領事保護是誰在做?大大小小的事情監控,都需要外交部。國人境外丟護照,國外的朋友想入境,務工的華人被困國外……為其工作的都是辛勤的“外交人”。
外交人在幕后任勞任怨,換回的只有一句: “外交部?別提了!”這樣說外交人實在令人傷心,不是嗎?
@藤奇(南京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外交部公務員)
近幾年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國際外交上,中國確實硬氣了不少,面對他國的挑釁,中方絲毫不退讓。
過去的外交辭令總是“深感震驚”“強烈譴責”“深表遺憾”,說得多了,絲毫感受不到力量。
王外長和劉大使的鋒芒畢露,面對國際媒體時,杏目圓睜地怒斥,得到了國內民眾的歡呼與支持。部分媒體公開夸贊王外長干得漂亮。網絡上更是出現了“王外長天團”,更有“網絡大V”直接喊出:“我們的王外長簡直有教科書一般的霸氣,而且時不時還會萌翻你。”
外交場合上,態度強硬還是溫和,這歷來是見仁見智的話題。在某些國際外交場合,態度強硬固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是行動上的強硬。在事關國家主權的南海問題上要這樣,在關乎民生的小事上更要這樣。
@杜微微(華中師范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國際關系問題研究生)
在國際關系理論中,通過國家之上的聯盟和條約來維持國家間和平的理論被稱為“理想主義”,威爾遜被視為該派理論的代表人物。如果僅就理想主義的理論本身而言,他顯然從二戰醞釀時期開始就宣告失敗。但客觀來說,理想主義的部分理念仍然有可取之處,在現今的國際關系中,依舊可以看到理想主義的影子,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聯合國。
相對于國際聯盟而言,聯合國的組成與機制自然無須贅述。表面上看,自聯合國成立至今,世界范圍內確實沒有發生大的戰爭,但是聯合國在其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就值得探討了。總的來說,聯合國在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大到朝鮮戰爭、印度支那地區歷次戰爭、歷次中東戰爭,小到克什米爾沖突、索馬里內戰、非洲某些國家的種族屠殺等,聯合國在其中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
如果把國際社會比作一個班級,那聯合國顯然沒有實力當班長,最多也就是個召集人物的角色,只是想辦法給班里的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至于之后的事情,就不是聯合國能左右的了。
@路生(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專業,外交部公務員)
中俄兩國作為國際大國,它們都希望在國際舞臺上得到尊重和平等對待。特別是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曾與西方有過不愉|央的經歷。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完全投向西方,卻未獲得足夠資金和政治支持,之后回頭東顧,實行“雙頭鷹”外交。
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渴望,催生出中俄高度的政治互信,這是中俄多領域務實合作的前提。當然,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友好關系也為中俄關系提供動力。從2013年開始,兩國合作明顯加強,2014年,中國對俄投資增速達80%,能源領域合作實現供需多樣化,軍事安全領域則形成集軍事技術合作、戰略磋商、聯合演習在內的多方位合作。
當然,不可避免的矛盾分歧也存在。 “中國威脅論”在俄依舊有市場,中國加強與獨聯體國家合作也引發俄羅斯不滿。傅瑩強調:“中俄雙方在正確認識分歧、管控危機上做得不錯,是中俄互信的一種體現。”在此基礎上,中俄形成了“頗具典型意義的一組大國關系”,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也成為“對外交往的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