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國旅行冷知識
沙特阿拉伯國土千里不見河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沒有任何河流的國家之一。若選擇此處作為目的地,還是打消泛舟的念頭為好。
新加坡大廈林立無農田
新加坡已完全實現城市化,因此該國境內沒有任何農田,新加坡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無田國家。
巴布亞新幾內亞七嘴八舌語言多
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內有超過820不同的語言,這也讓該國成了世界上文化多樣性最為明顯的國家之一。那么問題來了:到巴布亞新幾內亞旅游,到底該學哪種語言呢?
貝寧共和國孿生雙子隨處見
這個中非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雙生兒,每1000人中就有27.9人是雙生兒。
阿聯酋“世界之最”發燒友
中東最富有的城市迪拜保持著多項世界紀錄,比如擁有世界最高的建筑、最高的酒店、最大的購物中心、最大的水族館以及世界第二大的人造碼頭。
土庫曼斯坦地獄之火燃不息
土庫曼斯坦境內的某個沙漠中有一座火山,其直徑70米的火山口中火焰常年燃燒,已有40年未曾熄滅,宛若一扇熾熱猩紅的地獄之門。
Big Data ·大數據
2016年景區網絡購票市場規模為137.4億元,增速高達52.0%,但在線滲透率僅為11.4%,市場發展空間潛力巨大。隨著景區門票的互聯網化,如加強與OTA合作、微信下單等,未來在線景區門票市場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在線滲透率=景區在線門票交易額/景區門票交易總額)
隨著現代旅游向多樣性和參與性方向發展,旅游活動從傳統的觀光游擴大為休閑游、科技游、教育游、體育游等。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景區類型也在不斷創新。
從發展過程來看,旅游開發的三階段是一個歷時態的概念,但從現狀看,又是一個共時代的概念,這三個階段目前在我國仍共存。西部地區大多景點目前仍處在粗放式開發階段,中部地區大多景點處在規劃開發階段,東部地區大多景點則已進入創新開發階段。在景區開發過程中,一些資源浪費的行為仍然存在。
2015年到2017年,14家5A級景區被國家旅游局給予“嚴重警告”,3家5A級景區被摘牌。國家旅游局指出,少數景區在進入5A級景區序列后疏于管理,導致景區的管理水平、服務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惡化,引起廣大游客強烈不滿。
聽TA說
@蒙面之城(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導游)
上學那會兒,我們班33人報考導游證,31人考上。
當時大家都鉚足了勁兒,經常自發組織模擬面試現場。考試內容為導基、導游實務、政策法規、漢語言文學,再加一門面試。導游實務較難,大部分是分析題,題里藏著各種違規、違法的案例。面試就是在圈定的范圍內背導游詞,再問幾個常識性問題,考查你的知識掌握程度和反應能力。
做導游后,我的體驗特別“精彩”。我睡過地下室、按摩房、酒店大堂、旅游大巴最后排;吃過山珍海味,也吃過豬食一樣的山頂自助快餐;經常和司機開著一百多萬空空蕩蕩的進口大巴,看著擠滿了人的公交車大笑;也和社會大哥吃過夜宵。
工資像過山車,忽高忽低。
帶團的時候,我帶過資產上億的老板,也帶過只帶一百塊錢出門的老人。有的同事在工作中找到愛人,也有同事在工作中碰到衰友。
總之,我的十年,簡直是一部傳奇。
@yang Li(北京林業大學景觀設計專業,旅游規劃建筑師)
很多人會把旅游規劃和旅游策劃混淆。
作為規劃學科的一個分支,想要進入旅游規劃這行,最主要的根基就是空間感。在景區的規劃中,每個景點的空間規模、視線的遠近與透視關系是關系到一個景區實際觀感體驗的重要因素。
我曾在中規院參加過一次考試,考試要求各位設計師畫出lcm、3cm、lOcm等線條,尺度感較差者直接淘汰。當時,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考這樣“弱智”的題目。后來李曉江院長在一次開會中解釋說,規劃師需有較好的空間感,空間感落實到紙面上就是尺度感,沒有這些,一切都是空談。
做旅游規劃建筑師,一定要緊跟前沿科技與旅游風向。你需要留意各大新聞頭條,現在幾乎所有關于旅游的書籍都已經落后了。我們現在做旅游規劃時,也盡量把AR、VR、光環境分析等納入進來。原因很簡單,我們要比甲方有思想才行。
@笨羊(湖南科技大學會計學專業,旅游計調)
計調要對自己負責的地區景點、酒店、餐廳、交通等情況了如指掌,我們公司的計調經理甚至可以預計某條高速什么時候會堵車。
計調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搜集負責區域的旅游資源,包括景區政策、酒店政策、餐廳用餐環境標準、導游聯系方式、交通資源(航空公司、鐵道部、票務中心、車隊)等;
根據市場環境,針對客戶需求設計出相應可實施的線路;
核算報價,每條旅游線路就是一個產品,每個產品的價格都是需要計調核算的。旅游是個利潤率較低的行業,這就要求計調在核算時務必保證價格的準確性和競爭力;
出團前需提前安排好派哪個導游帶團?確定在哪家酒店入住?在哪個餐廳用餐?當地天氣情況怎么樣?出團時,需要應對各種突發情況,需要保持24小時開機,隨時處于工作狀態。回團后,需要做好賬單,包括支出賬單和收入賬單。
@王煒(中山大學旅游管理專業,智慧旅游運營)
2013年初,我進入智慧旅游領域。智慧旅游是以云計算為基礎,以移動終端應用為核心,以感知互動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發展新模式。整合各類旅游資源,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傳遞給受眾信息是我們的目標。整合各類旅游資源,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傳遞給受眾信息是我們的目標。隨著對領域認識的加強,我愈發深刻地了解到智慧旅游是一片廣袤的“藍海”。
一直以來,我極其注重智慧旅游的線上線下資源整合,以及智慧景區運營模式的研發。經過近兩年半的摸索與實踐,現已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智慧旅游產業鏈運營模式,以及整合了一個固定的APP開發外協團隊和一個線上營銷合作團隊。
雖然國家在政策層面要求進行智慧旅游的推廣與普及,但各旅游部門及景區由于缺少此領域的專業人才,智慧旅游變成了信息化軟硬件項目的堆砌。要么花錢看不到實效,要么看似設計高屋建瓴,但無法落地營運。
我對智慧旅游的建設理解,按照“互聯網+”的思維,應該是少投入甚至是“零投入”。通過智慧運營的整體框架設計,聯合行業壟斷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同時打造景區智慧小商圈,提升游客吃、住、行、購、娛的旅游體驗;提升景區品牌形象,使消費多元化、一體化、人性化,以及服務增值化;提升旅游監管部門監督力、執行力、公信力;提升旅游服務業信息推廣渠道、服務質量、企業誠信等各項指標,貫徹國家政策要求,建設智慧旅游生態價值鏈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