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蔚
“住在珠海,食在東校,學在南校,苦在北校”,這是中大人口口相傳的箴言定律,形容中大的四個校區。南校,即中大本部,是百年前嶺南大學的校址,也是晉朝詩人康樂翁謝靈運的發配之地,故又被稱為康樂園。中大的康樂園、武大的珞珈山和北大的未名湖并稱中國大學三大自然景觀之最。
一直以來,我都是這樣形容我眼中的康樂園和中大學子:夾道植榕,根深葉茂;紅磚綠瓦,康樂情濃;生機蔥蘢,底蘊厚重;有容乃大,獨立自由。
Step1 中軸線上的風景
小禮堂→孫中山紀念銅像→惺亭
康樂園的蒼翠與古樸遠離喧囂。五年前我在驕陽烈日下走進南門,逸仙大道上的榕樹根深葉茂,塑膠跑道旁的棕櫚高聳入云,特有的紅磚綠蔑式建筑,夾帶著特有的氣息,迎接著初出遠門的我。
諸多建筑中,小禮堂尤顯華麗而莊重,我們的畢業大合照通常都以小禮堂為背景。小禮堂原是一所基督教的青年會所,捐贈者為安布雷·史懷士,因此又被命名為懷士堂。懷士堂背面的草坪上矗立著孫中山先生手書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前方則是一望無際的南草坪。
沿著中軸線往前走,孫中山銅像巍巍屹立在康樂園中心,這是中山大學的象征,更是中大人的驕傲。銅像前往往有大家送上的紀念花束,與中山銅像合影幾乎是每一位中大學子和游客的“頭等大事”。孫中山銅像是中山先生的好友梅屋莊吉先生花重金鑄造,從日本遠渡重洋而來。當年的四尊銅像分別贈予南京中央軍官學校、廣州黃埔軍校舊址、中山大學以及孫中山故居。
與孫中山銅像正對處有一紅柱藍頂的八角亭,名日惺亭。亭中古鐘歷史悠久,自嘉慶年間留存至今,上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亭子是由美國建筑師墨菲1928年設計落成。現今,惺亭已變成中大英語角所在地,晚上常常會有外教和職場人士與中大學子一同在此用英語分享交流。
Step2 馬丁有夢不覺老
馬丁堂→大鐘樓
人類學系的系樓馬丁堂,曾被推斷為中國近代第一幢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筑,孫中山1912年在這里發表《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幾個大字是由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題詞。堂前的石獅子是校慶吉祥物“中大獅”的原型,我在這里悠悠度過大學四年光陰。每次走進馬丁堂,都感到莫名的莊重肅穆,心也更靜了。
康樂園里的大鐘樓現在是校友會、校報編輯部所在之地,不留心觀察,你大概就會與大鐘樓的鐘擦肩而過。聽聞鐘上面還有一個大理石板,記錄著鐘的歷史,在大鐘樓前的長廊與階梯上,你常常會偶遇拍攝婚紗的新人或拍攝藝術照的美女,光影之中的大鐘樓見證著校園一點一滴的變化。
Step3 腹有詩書氣自華
陳寅恪故居
康樂園里,還有陳寅恪先生故居和專為先生鋪設的白色小徑。藏書豐富、環境清幽的康樂園,也是中大學子夢想騰飛的平臺。
東北區309號是陳寅恪先生故居,蔡鴻生先生在《學境》中寫道:“20世紀50年代中期,康樂園里頗重師道,賀歲之風未歇,到陳府拜年者大有人在。陳府每年張貼的春聯,都是寅恪先生自制、師母唐筼女士書寫的。”陳寅恪先生的課堂密密麻麻全是人,不僅有慕名而來的外系、外校學生,甚至教授們也紛至沓來聽先生引經據典,尊他為“教授中韻教授”。
晚年陳寅恪先生視網膜脫落,只能看到隱約的白光。學校專門將小道刷上白水泥方便先生出行,《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兩部90萬字的專著即是先生在此口述完成。
Step4 告別有太多不舍
“乙丑進士”牌坊→榮光堂→北門廣場
回到康樂園中區,找尋中大歷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乙丑進士”牌坊。“乙丑進士”牌坊、惺亭和孫中山銅像是康樂園中區的亮麗風景線,牌坊掩映在綠樹與紫荊花之間不易找到。
“乙丑進士”牌坊原本并非嶺南大學或者中山大學的建筑,最初建于廣州四牌樓忠賢坊(現解放中路)內。1947年廣州市政府要拓寬該馬路,欲將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其他地方,當時的嶺南大學便領遷了這座“乙丑進士”牌坊。牌坊原立于大鐘樓西側,“文革”期間,牌坊被毀,幸運的是大部分石構件被保存了下來。1999年由嶺南大學校友會捐資70多萬元重修,修復后的牌坊位于校園中軸線西側,透過“惺亭”與圖書館相望。
你一定想不到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長鐘榮光命名的“榮光堂”現在成了校內的一家西餐廳。出了北門就可以看見北門廣場上屹立的“國立中山大學”牌坊,它見證了中山大學多少潮起潮落,陰晴圓缺。拍照留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