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潔
摘要:沈從文的《邊城》描繪的是一個水邊小城的故事,整部作品都被水意象占據,細細品味,這部作品的每一個字都洋溢著水意,在不同的語境里表達著各具特色的象征意義。本文主要對《邊城》中的水意象進行分析,首先解釋了意象這一術語的含義,介紹了沈從文和邊城,然后從內容上對邊城中水意象所蘊含的鄉土情結進行描述,進而從功能上分析了水意象的敘事功能。
關鍵詞:沈從文;《邊城》;水意象
意象,并不是對外部世界的客觀反映,而是客觀事物經由創作主體的內心經驗而被創造的藝術形象。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是作者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起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作用,從而更好的渲染氣氛,達到暗喻主題的作用。一般來說,對意象的選擇和運用不僅能夠折射出作者的個性特征,還能夠展現作者所處時代的特征和審美心理。沈從文《邊城》中多次使用水意象,作為一條隱形的線索貫穿故事的始末,串聯起邊城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沈從文與《邊城》
沈從文作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文學史家,一生寫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是中國現代作家中成書較多的一位。其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古樸的語言格調,淋漓盡致的展現著濃郁的地方色彩。
《邊城》是沈從文眾多文學作品中最能展現其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也折射出他對于人性自然美的追求。其筆下的邊城是在川湘交界之地一個叫做茶峒的小鎮,沈從文對這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進行了細致的描繪,以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為載體,突出了人性的美好與心靈的純凈。
《邊城》中多次出現水這一意象,飽含著沈從文的情緒、情感,尤其是濃烈的鄉土情結,同時也引導著故事情節的次第進行。
二、水意象中的鄉土情結
(一)水意象中的鄉土風景
沈從文用最多的筆墨來描繪各種水景,江水、溪流、游魚、石頭……沱江水是沈從文的人生寄托,來去皆可計數的游魚襯托著水的清澈,暗喻湘西邊城水意象的自然與純凈。同時,水邊景色與四周環境的協調給人愉快的印象,構建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使讀者身臨其境般感受到邊城的和諧、寧靜與質樸。
邊城中的水意象呈現著鄉土之美、自然之美,展現著沈從文對純凈與和諧的自然生活充滿向往,各種水景的描繪浸透著作者對鄉土風景的熱愛與贊美。
(二)水意象中的鄉土人物
水意象折射出的清澈、純凈和柔情與《邊城》中鄉土人物的性格如出一轍。老船夫無論晴雨必守船頭,擺渡五十年方便過往行人,看得出其勤勞善良但又傳統隱忍的特質,代表了湘西老一輩的淳樸性格;船夫的孫女翠翠悠然隨性的在大自然中成長,承載著作者“人與自然相契合”的價值觀。
此外還有重義輕利的船總順順、勤勞能干的儺送、天保兩兄弟等人物形象,無一例外的散發著鄉土人物的質樸氣息。
(三)水意象中的鄉土文化
水意象不僅用于描繪鄉土風景之美和鄉土人物之淳樸,同時也是沈從文筆下的一個文化符號,體現在愛情觀念中,流淌在風俗習慣中。
沈從文對大量風俗的細節進行了描繪,像是端午節的龍舟賽、捉鴨子比賽,還有各種婚喪嫁娶的習俗,都是別具邊城特色的傳統生活方式。天保和儺送對翠翠的喜愛都是發自內心的淳樸之情,無關錢財與身份,不摻雜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如水一般清透純潔。最終兄弟二人一人放手,一人遠走,曲折的愛情以此收尾,折射出邊城人簡單健康的文化觀念。
三、水意象的敘事功能
水汽氤氳的邊城故事依托“水”串聯起全部的情節。在感情的推進上,翠翠與爺爺的生活依靠水,翠翠由于水和儺送相識相戀,天保的死亡是因為溺水,這進而導致儺送順水而下不知去向,爺爺去世的夜晚發生了洪水,留下翠翠一人守在河邊依靠渡船生活。這一系列的情節發展,皆有水的參與,“水”像一只看不見的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每次的故事轉折點上均有水的參與,水作為推動情節的關鍵要素,承擔著重要的敘事功能。
沈從文表示,其幼時的美麗生活大多與水相關,甚至說他受業的學校永遠設在水邊,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沈從文的創作靈感和人生體驗由水而來,這更能說明,沈從文筆下的水,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意象,而是飽含他對水的熱愛,對鄉土的熱愛。水意象與作者的情感實現深層交互,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水是我們去探幽沈從文的文學世界之起點。水為《邊城》注入靈性,使情感的描述更具張力和活力,是敘事的原點,亦是敘事的目的,作者寄予了水如此重要的敘事功能,《邊城》的情節才得以啟動,并且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
四、小結
由此可見,水意象在《邊城》中承擔著靈魂的角色,發揮著展現內容與推動敘述的功能,唯有全方位把握水意象,讀懂水意蘊,才能從走進《邊城》這部著作,才能走進沈從文的內心。
參考文獻:
[1]吳長青,周琛.生態視野下《邊城》“水意象”的鄉土情結[J].名作欣賞,2016(09):61-63.
[2]曹秀蘭.解讀《邊城》中的水意象[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5,24(02):52-56.
[3]朱俐.沈從文與王躍文“鄉土夢”的比較研究——以《邊城》和《漫水》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5,34(09):88-90.
[4]郇雪輝.沈從文散文中漂泊意識的藝術呈現[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2):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