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中國藝術之價值便不在于外求,即不以探究具體的藝術創作準則、方法為終極目的,而是要向內挖掘,在心靈的超越之境中解決人之生命面對現實生存時所遭遇的各種問題,從而使其得以安頓。
一、中國藝術中的和諧精神與生命適意的滿足
正如方東美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先哲儒家和道家都有豐贍的藝術才能和修養,藝術作為其點化宇宙的手段和方式,將一個有限的空間變為了無限的境界。方氏尤其推崇莊子,指出他“以其詩人之慧眼,發為形上學睿見,巧運神思,將那窒息礙人之數理空間,點化之,成為畫家之藝術空間,作為精神縱橫馳騁、靈活自由翱翔之空靈領域”,在這個藝術的空間中,個體生命與宇宙萬物渾化為一、毫無滯礙,從此種意義上講,方氏認為莊子融貫了老子和孔子,把中國藝術理想從廣大和諧處發揮得淋漓盡致,進而使中國人內心中最深邃的靈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二、中國藝術中的勁健精神與生命韌性的提升
方東美認為中國藝術家正是秉承了這種積健為雄的氣概,參贊化育,協和宇宙,所以才能振奮雄奇的才情來陶鑄眾美,創造詩境,以此邁向真善美純及不朽的遠景,從而飽餐生命之甘飴。也正是基于此,中國的詩歌“不論寫景或抒情,都可以陶冶波瀾雄渾的情蘊,培養氣脈幽深的心性,透過神妙之美而提升生命精神。在詩中,我們可以馳情入幻,求得心跡雙清之解脫,將人類靈魂帶入高度的精神自由,此時所有的深意玄思、激情狂念、幻夢奇景、悲痛苦難、迷離錯亂、優雅心聲、乃至于雄奇生機都可以淋漓盡致的宣暢無憾,雖然歷經艱難,終能陶镕美感,裁成樂趣。如此透過詩心,一切萬象都能充滿生香活意,蔚成綺麗美景。”與此同時,中國繪畫中也飽含著這種提升生命韌性與活力的可貴精神,因為“中國畫家知道,蓬勃的生命從蔥蘢中可以得到,從枯槁中也可以求得,且從枯槁中求得則更微妙,更能體現出生命的倔強和無所不在。”由此可見,與古希臘之悲劇精神相似,正是對生命中沉重、憂愁、傷痛、苦難的深心體悟,鑄就了中國藝術高蹈的品格和境界,使其展現出了一種枯境中的生機及險象中的希望,從而終釀雄壯渾厚之壯美。
事實上,中國藝術的這種“積健為雄”之精神,必然影響到中國人對生命的認知和塑造,因此其還承擔著重要的教化功能。具體而言:首先,強化生命的韌性,即面對生存之困難、痛苦及矛盾等境遇,絕不存臨危茍免之心,而是怡然挺立,以酣暢飽滿之勁氣克服困難、消解矛盾、超越痛苦,顯示出人的博大和雍容,“中國的表現憂患與痛苦的作品,往往導向超脫與寧靜,音調從容徐緩,處處使人感到沉郁和豁達,感到一種以柔克剛的意志的力量。”其次,提升生命的境界。在方東美看來,中國藝術表現的是一個流行互潤的“大生機”世界,這里的生命是經過美化的,其優雅美妙、氣韻生動,“即使是一個暴烈的情緒,血脈俱張,也能借著抒情歌聲,維持靈性,吐納幽情,進而寄托遙深,提高意境”,這種高尚芳潔之意境可促使人放曠心胸,臻于精神創造的燦然天地,從而洗滌污濁,提升低俗。最后,豐富生命的意義。我們在中國藝術當中領悟到,生命的精義乃在對困苦的面對、擔當和超越,以及向其深層意向開掘和挺進的勇氣,在其中我們要潛心漸修,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的豐富和多樣。
三、中國藝術中超越精神與生命自由性的擴展
首先,超越“形跡”。中國藝術在表現外在世界時絕不會受縛于其物質形態,而是將其“虛化”,所謂“實者虛之”,而這種空靈、沖虛之意趣最終衍化出的乃是一種蓊蓊郁郁的意境,藝術家用以傳達自我在雄闊宇宙和綿渺歷史當中的感受與沉思,與此同時,真的顯豁、善的提升及美的創造亦得以實現和完成,因此有學者強調“中國藝術的境界創造并非強調欣賞外在美的對象,而是期望表現靈魂的輕歌。”可見,中國藝術試圖營造的是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意義空間,且其因創造主體不滯于物的精神自由而獲得了普遍性的意義。
其次,超越“功利”。中國藝術對“功利”之超越所終欲達至的效果即是持存人內心深處的恬淡和安寧,它引導人擺脫外在感官之束縛,進入到肅穆幽深的意境中,在深沉靜默中體驗宇宙萬物,安撫生命的躁動與不安,實現陶養性情的重要意義。
再次,超越“機巧”。事實上人類所擁有的機巧永遠無法與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相媲美,作為表達天地之美的中國藝術,其所達之“理”不是理智之“理”,而是“生命”之理,因此它不事外功,不以認識世界及獲取知識為目的,而是重在向內用力,沉潛深思,用心貼近和體驗天地萬物,在將自我與萬物融為一體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永恒的意義。
中國藝術緣物寄情,應物傳神,神乎其技,意欲通過生命的自由創造來彰顯一種超越時空的生命精神,它實際上構筑起了一個中國人所共有的精神家園,能夠有效緩解人之現實生存的物質化、功利化和效用化與人之生命安頓所追求的超越性及普遍性之間的緊張關系。
參考文獻:
[1]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
[2]方東美.生生之德[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
[3]劉岳兵.方東美的美學致思和情感世界[J].中國哲學史,1996,Z1期.
[4]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