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丹
摘要:本文立足于互聯網+背景下、線下線下相結合的OTO混合教學模式,從“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新特征、OTO混合教學模式背景下思政課教師面臨的挑戰、教師的轉型方向三個方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轉型發展機制進行探討,旨在立足于實體課堂為主體的基礎上,突破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瓶頸,切實提高思政課的教學實效,讓思政課成為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課程。
關鍵詞:OTO混合教學;新特征;挑戰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新特征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進入了平臺與內容全面開放的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時代特征,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方式由“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向“網絡+粉筆+黑板”轉變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多地參與教學,教師與學生的教學空間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和課堂,學生可以在課堂外,利用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通過各種APP和在線課堂,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之外批改作業、與學生互動討論、對學生進行課程指導等等,這些新的變化改變了傳統課堂的粉筆+黑板的固定上課模式,網絡進入教學環節并逐漸發揮優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正在形成。
(二)學習資源由“一本教材”向“教材+網絡大數據”轉變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和教材是課堂中的絕對權威,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十分有限,教材始終保持著在所有信息源中的主體地位。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大數據、云課堂等知識的傳播媒介層出不窮,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捷,教材與網絡大數據相結合的全球型知識庫成為學生新的學習資源。
(三)課堂主體由教師單向型向師生雙向型轉變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形式一直是教育界倡導的教學理念,但事實上,由于缺乏明確的主體性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沒有真正體現,教師依然是課堂上的主角。網絡教學的開放性和網絡資源的共享性使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儲備的絕對權威,知識量的天平已經不再向教師單向傾斜,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界限自然就不再涇渭分明。課堂主體由原有的教師單向型教授、學生被動型接受的不平等關系,開始向雙向、平等互動的新型關系轉變。
(四)教育資源由固定化向重新配置、優化整合轉變
互聯網+進入思政課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促進教育系統內部資源的重新配置、優化整合,打造開放的、多向的、全方位的新型教育生態圈。優秀的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一個課堂、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同一門課程,數以百計的教師與課堂同時開放,受教育者通過網絡跨空間、跨時間共享全球的優質教師和課程,有效避免了知識傳遞過程中低水平的重復,也加速了新技術、前沿理論的傳播速度和廣度,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公平獲取知識的權利,為推進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
二、OTO混合教學模式背景下思政課教師面臨的挑戰
首先,教師的工作強度加大,工作壓力增加。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完成備課、授課、批改作業、考試等基本的教學環節,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相對固定,授課內容和授課形式相對穩定,教學效果的管理和監控易于把握。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維護、線上自主學習的指導、互動討論等內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教師不僅要準備組織線下實體課堂的教學活動,又增加了線上課程的工作量,加之網絡的時效性使學生可以實時與教師進行互動,無形之間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強度和壓力。而部分高校只一味追求混合式教學的形式,在線上教學質量監控、管理、工作量核定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導致教師對線上教學失去了信心和動力。
其次,教師的教學風險系數不斷增加。隨著網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學生每天面對的是網絡上的海量信息和觀點,多元化的價值觀和價值導向充斥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思政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思政課教師作為學生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導者,任務之一就是與錯誤的信息、錯誤的意識形態爭奪學生思想的制高點。盡管如此,個別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思政課教學的目標出現矛盾的情況,仍不可避免,這就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引導能力、說理能力、人格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政治信仰不夠堅定,個人能力水平存在差異,信息來源高度依賴網絡,容易對某些現象和信息進行誤判,發表不當的言論誤導學生,通過網絡的傳播造成惡劣的影響,使得思政課教師的教學風險系數在不斷增加。
再次,互聯網新技術給教師的個人能力帶來極大挑戰。互聯網進入思政課的教育教學后,教與學之間的工具載體發生了較大變化,給教師的知識儲備、個人能力與經驗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如何熟練使用各種教學APP,如何對教學網站進行建設維護,如何指導學生如何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中獲取有益的信息排除干擾信息,如何利用新技術幫助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甚至如何利用網絡批閱作業、試卷、進行試卷分析等,都給教師、特別是年紀較大的教師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挑戰。而OTO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國內的高校教學中尚處于探索階段,缺少成熟的案例和豐富的經驗,導致部分高校和教師即使使用了混合教學模式,也是被動地迫于形式,毫無主動性和創造性,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完全分離,勉強完成教學任務,難以實現混合式教學的真正目標。
三、OTO混合教學模式下教師的轉型方向
為了更加準確地了解學生對于新時代思政課的需求和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課題組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成績評價方式等學生關注的問題設計了《OTO混合教學模式下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調查問卷》,共下發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2份,根據對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課題組發現:82.5%的學生有過學習網絡課程的經歷,95%的學生接受并歡迎使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在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關注點這一問題上,35%的學生關注知識傳授,78%的學生關注情感傳遞,21%的學生關注教學手段。由此可見,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學習的影響力極強,傳統單一、灌輸式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于“90后”大學生的需要,他們對于課堂的關注點和需求也逐漸從知識傳遞擴展到思維方法、溝通方式和智慧教學等方面。鑒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期待又加入情感互動和精神交流的需要。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主動加快自身轉型與發展,建議思路如下。
(一)打破傳統教學思維,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在很多教師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教學理所當然應該全部在教室中進行,線上教學的效果遠遠不如面授教學的效果好,從而抗拒網絡教學。同時,互聯網的參與使教師在傳統教學中的威信受到挑戰,學生對于平等的師生關系的需求不斷增加,也使部分教師對職業自信和職業前途產生動搖和懷疑。然而,新的時代必然要求新的教育理念,昨天的教育方法已經不再適合今天的學生。教師應主動打破傳統的慣性思維,及時調整自身定位,由“一言堂”的身份向知識的引路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身份轉變,尊重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和思維、價值觀教育,合理利用網絡資源,以開放的姿態的迎接互聯網帶來的職業挑戰。
(二)合理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教學手段
馬化騰說:“如果教育拒絕‘互聯網+,就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拒絕使用電力一樣”,網絡的開放性及其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融合性,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教育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也為傳統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政課是關于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教育,在多元化價值取向充斥的社會生活中,不但不能躲避網絡,而是應該利用網絡、利用新媒體技術主動出擊,在以實體課堂教學為主體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有利于思政課教學的新辦法,如錄制微課、微短劇,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溝通工具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簽到、提問、收批作業和課堂活動等。同時,各高校之間也可以共享教學環節,最大限度地整合優化優秀教學資源。
(三)提升思政課教師教學能力,優化教學設計
混合式教學不是將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進行簡單疊加,而是將二者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取長補短,達到教學目標效果的最大化,這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網絡技術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能力上,如何熟練運用各種授課相關的應用軟件和教學平臺;在教學內容上,如何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選擇重點難點,既突顯教學目標體系又不簡單化、碎片化;在教學設計上,如何分配線上內容與線下內容的比例,又能使之有效銜接不重復。同時,鑒于思政課教育目標的特殊性,如何使教師具有人格魅力、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可以信賴的良師益友。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高校必須形成混合式教學團隊,根據課程總體要求和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環節和教學手段,形成良性的、可循環的混合式教學體系,而不流于形式。
(四)健全混合教學保障機制,解除教師后顧之憂
健全的保障制度是思政課混合教學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OTO混合式教學改革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大部分高校都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尚未形成健全的保障制度,成為部分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首先,應建立教師培訓制度,培訓內容包括思想立場、教學能力、網絡技術應用能力和工作禮儀等。其次,應建立教師激勵制度,包括線上工作量的核定獎勵、晉級職稱的政策傾斜以及科研扶持等,提高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再次,應建立靈活的人才配置制度。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師普遍存在的困境是師生比嚴重不足,教師的教學壓力和科研壓力較大,混合式教學有效緩解了這一困境,教師根據教學、科研、輔導等不同的特長進行分流配置成為可能。同時,線上教學打破了學校與學校之間的界限,不同學校間的教學合作日漸增加,如何建立靈活有效、開放流通的教師交流合作機制,也成為制約混合教學發展的關鍵問題。
參考文獻:
[1]羅順元.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研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教育觀察,2018(3).
[2]韓東旭,龔芳海.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果共享機制創新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13).
[3]唐召云,蔣曉明,匡利民.基于互聯網云平臺空間的思政課教學方法創新及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