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蓉
摘要: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重視,繼而引發出人們對中國傳統古村落的保護與研究。2014年萬榮閆景村被列入第一批山西省傳統村落名錄,又稱古村落,閆景村擁有豐富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承載著代代相傳的民風民俗、生活習性。本文通過對閆景村廟宇文化和其它信仰習俗進行調查研究,了解閆景村信仰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發掘村落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和價值,使有關閆景村的資料更加豐富完善,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理論基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閆景村;古村落;信仰習俗;廟宇文化
一、廟宇文化
廟宇是村民活動的公共信仰空間,是村落的象征和精神寄托,也承載著他們的集體回憶。閆景村現存七所廟宇,每逢初一、十五各個廟宇的管理者都會打開廟門,村民們會去燒香祭拜。村中廟宇多分布在街道的巷端和轉折處,它們不僅是一個祭祀場所,也是人們休息交流的空間。
(一)關公信仰和崇拜
在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的一系列行為和事跡使他成為人們口中“忠義”的代表,關羽英勇神武的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千百年來,人們對關羽的喜愛逐漸發展為崇拜,關羽不斷被人們神化賦予信仰的寓意。無論朝代如何更替,人們對關公的信仰始終如一、愈演愈烈,關公不僅為人民大眾所崇拜還得到了統治者的青睞,因此在歷史進程中關公的地位不斷提高,為帝為圣。關公的崇拜不僅是時代發展的潮流也是人們歷史的選擇結果。對關公的崇拜和信仰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兇,希望生活美滿幸福的美好愿望。
閆景村結義廟位于大西門巷的中段,廟內供奉劉備、張飛、關羽三堂圣像,根據廟內碑文可知結義廟始建于明嘉靖十至十一年,明清間數次重修,廟宇正梁上有文字“晉民國十二年四月初一日辰時上修正殿”,廟中所存六塊石碑不僅反映出結義廟的歷史,還反映了閆景村的歷史文化,其中兩塊鄉規民約碑體現了閆景村村民的生存方式、生活習性和信仰文化。廟內東西墻上還保存著最早的壁畫。傳說給廟宇作畫的時候,請了兩位畫師,中間設置屏障,各自作畫,互不相看,完成之后大家都說西邊比東邊好。廟中壁畫是木制畫面,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嚴重毀壞。每年四月初八關老爺過生日,村民都會請戲班為結義廟唱三天戲(初六、初七、初八),遵照習俗在廟宇對面搭建戲臺,慶祝關老爺壽辰,除了唱戲人們還會給關老爺送寶送錢,燒香燒錢,放火等。
村民習慣稱老爺廟為小關廟,廟里關公神像一手拿書,另一只手撫摸胡須,而他的旁邊做的銅像是他的侄子周倉和干兒子關平,這是一個文關公的形象,一般村民來這里祈求孩子學業有成。(見圖1)
(二)娘娘廟的求子習俗
自古以來,人們對子孫后代的繁衍都十分重視,人們不僅在私人空間表現希望多子多福的愿望,在信仰方面對子孫的祈禱和祝愿也是十分重視。閆景村中有三宵娘娘廟、送子娘娘廟兩所有關求子的廟宇,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會去廟里燒香磕頭,但求子一般都去送子娘娘廟。
送子娘娘廟位于南巷東端,據村民講述,這所送子娘娘廟十分有名,好多外村人都來這里求子。如果家中有個孩子剛娶了媳婦,婆婆就會帶著媳婦到送子娘娘廟祭拜,北墻上插有兩種顏色的紙花,想要男孩就摘黃花想要女孩就摘紅花,求子摘花,送子還花。家里剛娶媳婦后,就會有和主人熟悉關系好的人去探口風問要不要去拔花,只有經過主人同意后,才會召集門口的熟人婦女一般是十個,八個也可以,說好晚上一起去娘娘廟拔花,主人家會準備一個紅袱和鎖,等到晚上的時候主人會和她們一起去,到廟里主人給娘娘燒香磕頭,大家都跟在主人后面一起磕頭,然后一起幫著挑一朵好看的花,摘下來后放到紅袱里用鎖鎖住,寓意把孩子鎖在里面,然后會有一個帶頭人把紅袱拿上,主人則跟在大家的后面一起回家,寓意大家來送子。到家后,主人會把提前準備的食物端上請大家一起吃飯,這樣做一是為了熱鬧二是這是老人留下的習俗。這種習俗活動是祖先重視子嗣、繁衍后代的一種精神寄托,并不是十分靈驗,據訪談人講述村中就有一戶人家一直有沒有孩子,去送子娘娘廟拔過幾次花都沒有得償所愿,最后沒辦法請了十個男的一起去拔花也沒有結果,但是有的人去求拜卻十分靈驗,求子得子,求女得女。對于拔花的時間并沒有特別嚴格的規定,但除了剛結婚的人家會去拔花,人們一般都是正月去求子拔花,這是因為除了求子拔花的習俗外還有一個送子還花的說法,當求子成功得償所愿后,這家人需要在孩子十二歲的時候做十二朵紙花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的任意一天送到廟里插到墻上,因此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這段時間里求子拔花的人最多,因為這個時候的紙花都是新的并且最多,人們拔花的時候可以挑揀,找到自己最中意的花。這時候或許就有很多人奇怪了,要是拔了一個黃花生出一個女孩怎么辦呢?不要擔心,我們還有一個“換花”習俗,自古以來我們祖輩世世代代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總是認為只有生下男孩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傳宗接代的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思想雖然有所淡化但依然存在,在村民求子的過程中人們求子基本都是拔黃花求男孩,除非家里已經有了男孩或者特別想要一個女孩才會拔紅花求女孩,這個拔花求子習俗并不是十分準確,當所求不準的時候,人們會在正月十六的晚上拿著以前拔錯的花去換另外一種顏色的花,閆景村的村民代代信奉遵守這個習俗。以前人們生活困苦,平均壽命短,孩子存活率低,子孫繁衍困難,這個求子習俗可以體現出祖先對子孫繁衍的重視和對家族人丁興旺的渴望。(見圖2)
(三)其它廟宇建筑
村中還有前廟、財神廟和土地廟。村民習慣稱前廟為全神廟,因為以前廟里供奉的是全神,現在供奉的是觀音老母,全神廟廟會是四月十九,四月十九是老母生日。村民們在每月初一十五早上都會去廟里燒香祭拜,并不是人們求什么信什么就拜什么,而是大家把村里面的廟每個都拜一遍,轉一轉,燒一把香。廟宇是閆景村中公共場所的重要組成元素,往往定義著村落的控制點和邊界。不但影響村落布局,還影響著村民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閆景村中現存廟宇多分布在巷端,既是景觀的焦點,也是村民活動中心。廟宇規定了村民的集體祭祀行為,成為一個村的安佑象征和精神信仰,深深影響著村民的日常生活。閆景村民每月初一十五早上都會去廟里燒香祭拜,把村里所有的廟宇都祭拜一遍,從閆景村民的祭祀行為可以看出廟宇在村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廟宇位置選擇也十分講究,位于巷端、巷中或巷末,廟門檐下的空間布置兩個長凳,人們沒事的時候經常坐在長凳上休息聊天,也可留心家里有無陌生人出入,有時路過的人也可以在此休息避雨,在這里廟宇不僅是一個祭祀場合,也是一個人們共同活動的公共空間,它適應人們的生活為人們服務。廟宇也是集體記憶的場所,廟宇中所保存的碑文為我們的調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碑文是記錄村落重大歷史事件的載體,所以廟宇是保存村落歷史與集體記憶的重要場所。
二、祈雨習俗
閆景村中原有五個池塘,現存有三個,前池、后池和南池。以前人們靠天吃飯,雨水充足收成就好,干旱就鬧災荒。萬榮處于黃土高原,地勢高,不易打井,降雨少,不易存水,經常干旱缺水,經常鬧災荒。池塘可以儲存雨水,供人們日常使用和灌溉田地,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村中用水困難的問題。
因其經常干旱有災荒,池塘里的水也會用完,這時就會出現祈雨習俗,村民挑選良辰吉日,請村中會祈雨的老人主持祭祀,準備瓜果貢品在池塘邊擺供桌,放貢品進行祭拜,然后老人頭戴柳枝編的帽子,象征的是觀音手中凈瓶里插的柳枝,跪在池中祈雨,還會用柳樹條抽打小孩,讓小孩哭,最后他們會拿著盛水的器具去孤峰山下的泉眼接滿水,回來倒在池塘里,祈雨就算完成了。求雨的過程并不是全村一起參與,閆景村的村民按隊劃分,這個池塘屬于哪個隊就由哪個隊安排求雨祭祀,求雨并不需要征求全村人的同意,只要有人發起本隊人同意就可進行。村中現有兩口深井,一個提供飲用水,另一個灌溉田地,村民用水得到保證后,求雨習俗再沒有進行過。
三、七月七乞巧習俗
一說到“七月七”的我們就會想到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我們都知道七月七已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被稱為“乞巧節”。閆景村村民每年七月七會在前池旁進行乞巧活動,四隊有老人懂這個習俗,空閑時間也比較多,所以乞巧活動都是由四隊居民舉辦的。首先要用干草做兩個假人,然后用筆在紙上畫出人的模樣,一個是男的一個是女的,稱為“巧爺爺”和“巧奶奶”,將紙貼在做好的假人臉上,將兩個假人放在凳子上,巧爺爺和巧奶奶旁邊都放一個用草扎的“假”小孩,然后擺放好瓜果梨桃,燒香磕頭進行祭拜,所謂的“巧爺爺”和“巧奶奶”就是牛郎織女的化身。然后大家都讓自己的孩子們去給“巧爺爺”和“巧奶奶”磕頭,這是家長希望孩子以后也可以做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四、結語
閆景村歷史悠久,村落廟宇建筑多,信仰文化豐富,祭祀活動深受人們重視,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習俗和祭祀活動都被簡化,后人只是照搬模仿并不能完整地解釋其中的寓意,村民對同一祭祀活動的細節描述的有些出入,無法考證,只能略寫皮毛。在調查過程中,我們深入村落內部與村民近距離交流,所得到的資料也更加全面真實可靠,希望對后人的研究和學習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申報材料—山西萬榮閆景村(內部資料).
[2]穆震.關于李家大院善文化的思考[J].滄桑,2011,04.
[3]孟凡輝.淺析中國古村落保護觀念的發展[J].客家文博,2013,02:48
[4]陳丹丹.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研究[J].山西建筑,2014(34).
[5]王改瑛.善行天下——追尋運城李氏家族的善跡[J].五臺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