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龍
《洪范》是《尚書》中的重要篇目,也是歷來研究上古政治、文化、哲學的重要典籍。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周滅殷后,武王向商紂王的叔叔箕子征詢治國的方略,箕子根據《洛書》,詳細闡述了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史官記錄了他的話,寫成《洪范》。《史記·周本紀》:“武王已克殷,后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丑,故問以天道。”按其時當作于周武王時期。關于“洪范”有兩種解釋,1.洪,通宏,大也;范,規范,法也。“洪范”即大法。2.洪為洪水,范為方法,“洪范”即即治理洪水的方法。大禹因治水而徹悟治理天下之法,將治水之法推廣到治理天下之法,二者有相通之處。所以“洪范”就是由治水之法引申出的帝王治理天下的方法。很多人認為“洛書”實際上就是“洪范九疇”。《洪范》中的九疇之法65字即為“洛書”。即: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又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洪范九疇”保留下來的殷商人文精神
殷人崇鬼,率民以事鬼神。殷人的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其源頭可上溯至史前時代。殷人的最高信仰為“帝”,是宇宙萬物的主宰,王室先祖及山、岳、風、水、雷、雨等自然神祗為其輔佐,為人世間福祉之所系。(1)殷人的這種宗教信仰給予殷王的政權極大的心理和意識形態上的支持,正所謂“鬼神之為德,大矣盛矣”!要在這樣一片文明土壤上傳播先進的文化必須假鬼神之手方有效用。由于鬼神在殷人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們會看到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先進文化在誕生之初都具有“天啟神授”的特點。于是夢境神游、玄妙受孕、神物獻寶、天降玉圭、河圖洛書等“天啟神授”的事件頻繁發生。而這其中最神秘的莫過于代表“天啟大法”的河圖洛書和“地出美玉”的玉圭神符。
“帝伐蚩尤,乃睡夢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備后,河出符信,戰則克矣。……有玄龜銜符出水中,置壇中而去。黃帝再拜稽首,受符視之,乃夢所得符也,廣三寸,袤一尺。于是黃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龍魚河圖》)
“觀于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淫。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淵。”(《尚書中候考河命》)
由這些所謂的“天啟大法”可以看出,帝王和圣人只是上天最高神派駐人間的代治者和代教者,真正的主宰只有一個,那就是天帝。天帝的旨意和幫助會在人間帝、圣最需要的時候以最不可思議的方式出現,而一旦出現則代表了最高裁定,任何人間的力量都不可違逆、不能違逆,如若違逆則必遭天譴。由此帶來中國歷史文化中一個極為特殊的現象,即人間無法擺平的事情、無法調和的矛盾一旦假手神力則可以極其輕巧的解決。比如梁山108好漢的座次問題,在人而言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圓滿的解決,但將之付諸于從天而降,代表天啟的神秘石碑上的石碣文字則問題迎刃而解。歷朝歷代造反起義之人更是熟稔其中的奧妙,因此凡是在朝代更迭時期各種類似于“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十八子當有天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泰山有大石自起立”等等的讖緯之辭、兒童諺謠、天降祥瑞、神物降臨等“天啟”之事就格外盛行,原因就在于在對于底層百姓而言神道最大,永具魅力。一部中國歷史可以梳理出一條清晰連貫的“人為”的“天啟大法”的脈絡。這可以作為神道設教的另一種解釋。
《尚書》中所謂的“洪范九疇”也是源于天啟,與河圖洛書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相傳大禹因治水之功得到上天垂賜的《洛書》,即神龜馱“洛書”獻大禹。《易·系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治水成功,辟天下為九州。而“河圖洛書”“八索九丘”也成了中國文化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天啟大法”。
“洪范九疇”提出的九種治世大法可以概括為:1.提出自然界的五種基本構成屬性(金、木、水、火、土);2.提出了理想人格生活儀軌的五個標準(貌、言、視、聽、思);3.國家的八大政事;4.天文歷法的五種秩序(歲、月、日、星辰、歷數);5.如何建立皇極中德;6.圣人應該具備的三種德行(正直、剛克、柔克);7.如何通過占卜來決疑;8.自然天象的各種征兆;9.如何趨五福、避六兇。
可以看到“洪范九疇”包含了自然、天文、圣德、國政、災異、占筮等方方面面上古時期的國君所要面對的重要事情。這其中我們拋開在當時而言非常重要的占筮、災異等現在看來頗具神秘色彩的事物,以當代的眼光再去審視“洪范九疇”會發現其中蘊含著許多十分寶貴的治世思想,總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第一次提出了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五行”學說。其中蘊含的自然科學的思想早于古希臘的泰勒斯、阿拉克西曼德、阿拉可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等人。
2.明確提出了圣人的標準“五圣”、“三德”標準。
3.跳出了神權統治的圈子,提出了德治的重要思想。可以將它看做神治和人治的轉折點和分水嶺。如方東美先生所說:“中國先民在其神秘化之宗教經驗中,皆將其生活泯入某種可怖而主宰一切之神力,且接受之,渾不自覺。而其政治領袖皆假神權天授之名,集于一身,要求一切被統治者向其歸順服從,如努力一般”。(2)
4.中國文化中“崇九”的思想當源于“洪范九疇”。所謂的“九州”、“一言九鼎”等說法也源于此。《拾遺記》卷二載:“禹鑄九鼎,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使工匠以雌金為陰鼎,以雄金為陽鼎。鼎中常滿,以占氣象之休否。當夏桀之世,鼎水忽沸。及周將末,九鼎咸震。皆應滅亡之兆。后世圣人,因禹之跡,代代鑄鼎焉”。(3)
在這九疇中最重要的思想當屬“自然五行”。五行的思想不光被陰陽家奉為圭臬,后來和“五德”的“生、長、化、收、藏”的思想結合起來,對儒家的天道觀、人道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司馬遷在《六國年表》中載:“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很顯然,所謂的“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這一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的論斷來自于“五行”思想中西方的“金”可以克東方的“木”;北方的“水”可以克南方的“火”,所以說“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因為東方的“木”主四季之“春”,主“五德”之“生”;西方的“金”主四季之“秋”,主“五德”之“收”。所以說“東方物之所始生,西方物之所成熟”。跟據“五行生克”的道理,西方的金克東方的木,即司馬遷所說“西方物之所成熟”。因為大禹帝最終繼承大統,坐穩天下,而所謂的“禹興于西羌”的說法完全是后人對大禹功業的推崇,希望他的統治能夠千秋萬世的延續下去。如果對號入座認為禹真的興于西羌則有失呆板了。
二、“洪范九疇”成為后世帝王治世秘典的原因
九種大法再簡單一些可以概括為:1.自然五行;2.圣德五事;3.國事八政;4.天文五紀;5.皇極中德;6.圣王三德;7.卜筮決疑;8.休咎五兆;9.五福六災。
關于“洪范九疇”的文化價值,南懷瑾先生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論述。“殷商的文化,也是中國上古文化演進中的主流,確是源遠流長,《尚書》所保持的《洪范》,便是留下殷商文化思想的部分精神,殷人文化,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息,他們崇尚天道,相信鬼神,而且將陰陽五行的學說披上神秘外衣,拿他與天道、鬼神并論,或以陰陽五行作為天道鬼神的注解,那是生有自來,傳統悠久,在殷人心中是牢不可破的。”(4)方東美先生也極其推崇“洪范九疇”,認為它是中國上古極重要的哲學寶藏,他說:“自余觀之,《九疇說》乃是一篇極重要之上古哲學寶藏,沿圣垂文,傳承至今,語其年代,當在周前千年以上或不止。(5)
通過對《洪范》篇核心思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尚書》中記載的一整套治世安邦的為政大法,是儒家的理想政治。正如牟宗三先生所總結的儒家政治世界最高的三條律則所說:
1.政道上確立推薦、普選(“天與”、“人與”)之“公天下”觀念。(隨政權而言政道)
2.治道上確立“讓開散開,物各付物”、“就個體而順成”之原則。(隨治權而言治道)
3.道德上確立“先富后教”、“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教化原則。(此含政治上的教化之限度及政治與道德之分際)(6)
儒家的這種政治理想最早就體現在《尚書》中。如方東美先生所說:“但自從公元前二十三世紀中國文化燦曙以后,圣明之君如堯舜等,據《尚書·堯典》所載,皆起而修正上古傳統中之神權統治,逐漸轉化為開明之政權。至其存在之理由,初則訴諸天命,次則講求德治,要求統治者秉天縱之智,表現為完美之人格與高尚之道德。帝堯敬奉天命,秉其睿智與俊德,乃能自覺地團結華族,形成一大統一而協和之整體。”。“公元前十二世紀中國此部‘洪范九疇上古寶藏所隱含之思想既非一套詮表明晰之哲學,所需文獻不足征,無法據作論證而證立之;亦非一套神話抽樣,蓋一切系統神話,除印度與希臘傳統外,概屬后起而晚出。姑就古代情況而論,只合視之為一種宣露品性善良之宗教信仰,其意義多發諸系統化之祭禮”。(7)在上古由神治走向人治的進程中一套由祭禮發展而來的文化制度保存在了《尚書》中,見證了這一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偉大嬗變過程。
三、“洪范九疇”中的“五行之水”與“自然之水”
所謂的大禹治水的“水”并非簡單意義上的“自然之水”,而是喻指“五行”之“水”。由于上古各部落之間各自為政,信仰不同,雖然都敬神但所敬之神也多有不同,有的崇鳥,有的崇火,有的崇熊,有的崇太陽等等。要將這么多信仰不同的部族和人民統一在一起絕不是通過簡單的武力征伐就能做到的。而一定要用一種大家都能接受都能認可的神權理論系統才能做到。大禹就是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天帝”或者說“天”的概念,用這一個形而上的抽象的概念取代了各部落之間不同的原始圖騰的信仰,這可以說是中華理性文明進程中的一次認識上的飛躍。這種將多重信仰、多重崇拜抽象規范為一元的信仰體系就是所謂的“治水”,使滂沱橫流的洪水歸于一途。而“馬上得天下容易,馬上治天下難”,要讓普通百姓放棄自己世世代代信仰的圖騰轉而去崇拜“天帝”殊為不易,要做到這一點只有通過“教化”。因此大禹在完成了第一步的統一工作后又緊鑼密鼓的開始了第二步的教育教化工作,就是在“天”崇拜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德”治的概念,“皇天無親,惟德是輔”。(8)(《尚書·周書·蔡仲之命》)帝有帝德,民有民德,整個社會自上而下每個人只有踐行道德才能得到上天的垂青。整部天啟大法“洪范九疇”就可以看作是一部中國式的“道德律的教科書”,所談及的問題并沒有繞開天命和道德的范疇。褪去“大禹治水”中的神話色彩甚至讓人產生這樣的猜測,所謂的“天啟”大法“洪范九疇”實際上是大禹或大舜的障眼法,是他們將自己治理天下的心得體會總結為九條大法或者說從帝王到凡夫的九條做人做事的原則借“天啟”之術頒行天下,這其中體現的是舜、禹等圣人“以神道設教”的良苦用心。
所以大禹真正稱得上是“文教之祖”,后世周公、孔子的思想并沒有繞開他。他最應被紀念的功業也不僅僅是規范滂沱四溢的洪水之功,還有規范天下信仰的教化之功。一個人的功績至斯,難怪孔子感嘆:“禹,吾無間然”!大禹帝無愧為中華文明的始祖。
注釋: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方東美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5
(晉)王嘉.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36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68.164—167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方東美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45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09
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方東美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0
何新.大政憲典.[M]北京:中國民族法制出版社,200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