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國家是順應于力圖解決社會中出現的某些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產生的,是為了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由于時代不同,各位思想家的階級立場不同,因而對于“秩序觀”的理解和認識也有所差異,但都是從那些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立場上所提出的,維護的都是本階級的階級利益。
【關鍵詞】 秩序觀 柏拉圖 托馬斯·阿奎那 三綱五常 階級統治
在國家出現以前,人們并沒有等級觀念和意識,因而人們為了維護或擴大自己的權利,隨時會發動戰爭,以致于生命安全隨時受到威脅。為了維護自己的基本權利,人們愿意交出部分權利來組建政府。當社會出現某些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沖突時,就需要一個在形式上比社會更高一級的,能夠把各種矛盾控制在“秩序”范圍之內的強有力的力量 。因此,當社會分裂為某些無法解決的對立面且無法擺脫這些對立面時,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國家,他有權力、有能力把各種矛盾、沖突保持在一個和諧有序的“秩序”框架范圍內。由于時代背景以及階級立場不同,思想家們對于“秩序”的定義也有所不同。
生活于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他目睹了部分掌權者根據一些不實的言論,將蘇格拉底判處死刑,以至于讓他對于現存的政治制度感到失望,政治抱負逐漸破滅。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根據每個人的才干、品德將城邦的公民分為三類人,分別是:一、統治者,上帝用黃金鑄成,具有理性和智慧,這一類人負責統治國家;二、護衛者,他們是用白銀鑄成的,具有勇敢的寶貴品德,其職能便是輔助統治者保衛、治理城邦,服從統治者的命令;三、生產者,上帝在鑄造他們時,采用的是銅和鐵兩種材料,具有節制的品德,他們主要從事的是生產工作。各個等級具有自己的分工,依據自己的才能和品性從事不同的職業,互不干擾,井然有序,這樣的城邦便是正義的、理想的城邦。因此,柏拉圖的“秩序觀”是把因才定分、各守其分、各司其職作為秩序的標準。
中世紀的歐洲,彌漫著教會與國王爭奪統治權的硝煙,教權與王權相互博弈。為了使教權與王權能夠和平共處,神學主義思想家托馬斯·阿奎那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為理論基礎,竭力使不斷擴張的教權得到一定遏制。同時阿奎那也將亞里士多德思想理論中的一部分自己所需要的思想納入神學政治理論體系中,努力將教權與王權置于一種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之中。托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學大全》中將上帝與人的關系定義為“愛德”,他認為,這種代表上帝與人的友誼的愛德不僅是有秩序的,而且這種秩序是永恒的。在他看來,人們在愛自己之前,必須先愛上帝,因為這種愛是其他所有愛的源泉,沒有對上帝的愛,便無對自己、對親人、對自己身體、對罪人等的愛。因而阿奎那認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上帝,整個世界就是在上帝的統治之下,按照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等級低的服從于等級高的。所以他把封建等級制度看作是完全合理的、不可分割、不可侵犯的秩序。
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和加強本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減少動亂,擴大及實現其利益,便將“三綱五常”作為教化人民的基本內容及理論基礎,從而建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三綱五常”的形成和成熟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它孕育于秦漢時期,在漢代時期才得以成型。而在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三綱五常”的發展處于低迷狀態,直到宋元明時期才又快速發展、高漲起來。“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的是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作為封建時期人倫道德的思想支柱以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的倫理政治原則,成為封建統治者用來維護貴族的利益和特權地位,使社會流動按照自己所設想的方式和期望進行,統治勞動人民,維護封建社會秩序的思想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認為,秩序是關于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固定形式,不是由任何人或神的主觀意識所創造或確定的。與秩序相對的是矛盾、沖突,通過把矛盾和沖突關入在“秩序”的圍墻中,就可以實現社會的穩定,維護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政治上掌握國家權力,思想上主導社會文化發展方向的階級的階級統治,以及實現統治階級的利益目標,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秩序觀”的最根本的要義是階級統治。對于階級沖突,社會是缺乏解決這一難題的能力的,因而需要一個形式上或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即國家來解決社會中出現的各種不可調和的對立面。統治階級通過運用國家機器、規章制度、價值觀念等使得被統治階級臣服于自己,竭力美化本階級的階級統治,從而實現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政治目標。
盡管不同時代的思想家對于“秩序觀”的描述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秩序觀”都是站在有益于本階級的立場所提出的。不同的秩序觀,反映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以及不同背景下各統治階級的利益訴求,是各個時代的產物,各自也在不同角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使社會處于一個和諧穩定、井然有序的環境之內 ,減少政治沖突,鞏固和擴大統治階級的利益,也為統治階級更好、更有效地進行階級統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惠巖.當代政治學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7:10-18
[2] 劉向紅.淺議柏拉圖的“理想國”[J].福建: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9
[3] 張祎娜.簡論阿奎那的愛德秩序觀及其對儒家仁愛秩序觀的支持意義[J].湖北:湖北社會科學,2008.04
[4] 劉學智.“三綱五常”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J].山東:孔子研究,2011.03
[5] 周麗娜.柏拉圖理想秩序觀及其當代價值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4.02
作者簡介:史林波(1995—),女,漢族,四川宜賓市人,研究生,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