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同時,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教師應該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其特點創設出各種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身處其中,親身感受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的產生過程,并最終產生情感體驗。研究表明,只有親身經歷自己的內心世界的建構和體驗才能建立起數學內容間的真實聯系,通過這樣的活動所獲得的知識,遠比教師強加的要理解的更透徹,也更具有實用性,同時這也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提倡一種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它要求學生由原來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探究式學習”總是圍繞具體的問題展開的,這就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是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下面就不同的問題情景的創設,在數學教學及對學生數學學習的促進作用,談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學生誤以為數學是脫離實際的;其嚴謹的邏輯性使學生縮手縮腳;其應用的廣泛性更使學生覺得高深莫測,望而生畏。教師從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入手,將數學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相互融通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學習的現實意義與作用,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價值,這樣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案例1? 在“算法語句”的教學中,可以創設如下:
教師:大家一起來看這個問題:編一個程序,交換兩個變量A和B的值,并輸出交換后的值。這是以后我們經常要遇到的重要問題,也就是如何交換A,B的值。
學生1:輸入A,輸入B,然后A=B,B=A。
教師:這樣做行嗎?大家再想想這樣真的交換了A與B的值了嗎?
學生2:不可以,這樣輸出的都是B或A的值了。
教師:這個問題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兩瓶紅、黑墨水,你想交換兩者,可不可以直接把黑的倒到紅的瓶里,再倒回來?
學生2:不對,應先把其中一瓶倒入一個空瓶,再交換。
教師:也就是說要借助空瓶才可實現交換,所以這里也應該引進一個變量T。首先把紅墨水倒入空瓶T中,再把黑墨水倒入原先裝有紅墨水的瓶中,最后把空瓶T中的紅墨水倒入原先裝有黑墨水的瓶,因此上述A與B的交換問題該如何抽象為數學符號語言?
學生:T=A,A=B,B=T(學生齊聲說出了答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出發,借助生活中倒墨水的情境自然引導學生引入變量T,實現了抽象、具體再抽象的過程,從上面學生的大聲且正確回答中可看出這樣的設計易于學生的理解與思考。因此,當學習情境來自學生認知范圍內的現實生活時,學生能更快,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即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應處于學生思維水平“最近發展區”,與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發展水平相適應,即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
近代教育學家斯賓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有樂趣”。教育家烏辛斯基也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習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要新穎別致,使學生學習有趣味感、新鮮感。
上述生動和趣味性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在這種問題情境下,復習初中的函數定義,引導學生分析以上關系也是一個映射,將函數定義由變量說引向集合、映射說。學生在這種情境下,樂于學習,有利于信息的貯存和理解。
三、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
心理學家把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稱為“解答距”。并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把它分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長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個級別。所以,教師設計問題應合理配置幾個級別的問題。對知識的重點、難點,應像攀登“階梯”一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如果情境創設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戰性,能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情境創設同樣不能改變當前學生怕學數學的現狀。這種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穎(再新穎的形式反復刺激學生,也會變得陳舊,),更重要的是,學生對外在手段所引起的興趣,要深化為內在的發展需要,即學生對數學學習本身產生興趣。
四、結語
數學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創設適當的數學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整節課都處于問題情境之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究者的“角色”,通過探究活動完成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和不斷的自我發展。然而創設問題情境不能放任隨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數學問題的本質,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才能創設出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