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規模不斷的擴大,導致我國農村留守青少年兒童逐漸增多,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來自家庭應有的關愛和教育,導致出現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文本對留守青少年底線教育缺失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加強留守青少年底線教育的方法,幫助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
關鍵詞:留守青少年;心理;底線;性教育
一、留守青少年及教育問題
留守青少年主要是指農村與非父母一起生活的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父母一方或雙方因為工作或生活的需要,離開家庭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作為我國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導致農村大量勞動力富余,城市需要大量勞動力,由此產生了農村向城市的轉移,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但由于經濟限制、戶籍限制等原因,使得其子女留在農村,成為留守青少年。
本人多年從事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很多父母早逝、爺爺奶奶無法管教的青少年,這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青少年時期如果不引導青少年做好底線教育,很可能導致學生留下一生的遺憾,甚至走向犯罪。青少年時期學生在生理、心理上都面臨著巨大的變化,這一時期會產生很多問題和困惑,需要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做好正確的教育和疏導,引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青春期性教育等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青春期性教育是成長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是人的成長過程中在應當接受的特定教育。積極有效的青春期健康教育能夠引導青少年更好的處理師生、親子以及同伴的各種關系,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生理、心理健康觀,保障青少年順利度過青春期。
二、農村留守青少年底線教育缺乏的原因
(一)文化觀念缺乏青春期性教育意識
倫理道德、存心滅欲、談性色變是中國傳統社會對性教育的觀點,這使得整個社會對性教育的意識缺乏。農村青少年處于青春期,缺乏性教育這一問題在農村地區尤為突出。農村地區思想觀念較為落后,“男尊女卑”、“性丑化”等觀念依舊存在。學校心理健康室的建設和設立也是近幾年的事情,同時也未充分發揮作用。
(二)留守青少年缺乏監護人的陪同成長
農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知識的缺乏最為關鍵的原因是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缺失家庭的原因。農村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其心里的變化難以與父母溝通和交流,這會導致青少年缺乏安全感與歸屬感,出于這種心理他們常常會把愛轉移,轉移到同齡人身上尤其是異性身上,這也使得農村留守青少年產生性意識的時間較早、程度更強,同時這種意識具有不穩定的特點,而此時缺乏父母的監管,父母難以對他們的性沖動進行正確的引導,青少年心理上容易產生沖突和矛盾,從而產生不良的后果。
(三)學校對留守青少年底線教育不足
缺少父母的監管,學校就成為留守青少年教育的核心,農村地區很多學校青春期性教育長期得不到重視,教師對性教育難以開口,教學設施設備簡單,信息不夠暢通,這些都導致了農村留守青年少缺乏正常的青春期性教育。
三、農村留守青少年青春期底線教育的對策
底線教育的開展需要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的努力,為此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對策。
一是家庭方面,盡管留守青少年與父母長期分開,但父母仍應當認識到青春期時期教育的重要性,父母要多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父母積極通過圖書、網絡等學習青少年青春期底線教育的知識,并在實際的交流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性。同時,家長要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能夠及時對孩子的心理以及行為做出正確的指導。
二是學校方面,學校要發揮留守青少年底線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學校應積極組織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相關的課程,組織相關的講座、觀看多媒體視頻、圖片展等,正確引導青春期留守青少年性觀念發展。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與監護人的溝通和交流,對學生的動態及時提供給家長,幫助家長及時了解青少年的心理變化,同時教師要對家長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更好的推動學校與家庭的協作配合。
三是社會方面,農村地區要加強文化建設,要積極摒棄落后的傳統教育觀念。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學校及基礎建設的投入,要積極在學校、社會組織開展青少年青春期相關講座,大力建設青少年心理咨詢機構,對農村地區歌廳、網吧等地進行整治,為青少年兒童青春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總結
守護花兒靜靜綻放,我們要切實關注農村留守親少年的底線教育,引導留守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觀念,家庭、學校以及社會要共同努力為留守青少年成長提供積極地幫助和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王良瓊.農村留守少年兒童青春期性教育的思考[J].赤子.2015.(11).
[2] 趙全紅,崔麗萍,孫曉東.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6(16).
[3] 曹紅梅,徐曉陽.同伴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j].現代教育科學.2013(12).
作者簡介:李偉,1976年12月—,女,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一級職稱,研究方向: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