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龍飛 曲鳴明 莊穎娜
勇探生物安全領域“無人區”,用一雙纖手為國鑄就生物防控堅盾。她就是長期致力于生物危害防控的專家,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陳薇。
199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的陳薇,懷著從軍報國的理想,走進原軍事醫學科學院,踏上攀登醫學尖端領域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是國家安全的隱形威脅,事關未來戰爭勝負。”憑著職業敏感和軍人的使命意識,陳薇將抗病毒藥物作為主攻方向,積極申請國家和軍隊課題支持。
任研究室主任后,陳薇主持的第一項課題就緊緊圍繞提升戰斗力——她率領團隊歷時10余年,成功研制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標志著我國相關生物防御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也由此奠定了陳薇團隊在該領域的領軍地位。
面對實驗室里十年如一日的寂寞艱辛,陳薇說:“除了熱愛,還有身為軍人的使命和責任。”
大事難事看擔當。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陳薇憑借敏銳的科研直覺,預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此次變種變異性強的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
疫情防控十萬火急。為了盡快驗證這一判斷,她率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連夜進入生物安全三級負壓實驗室,與當時尚無有效治療手段的致病病毒零距離接觸。
身著厚重防護服、每次持續工作八九個小時,其間不吃、不喝甚至不能上衛生間。實驗關鍵階段,整個課題組甚至連續48小時不眠不休,在最短時間內驗證了干擾素的有效性。
這一時期,奧地利建筑師卡米洛·西特提出遵循藝術原則進行城市建設的理念引領了西方城市規劃的潮流.他強調城市設計應崇尚自然、師法自然,重視人的尺度[2].批判筆直漫長的街道,倡導在街道設計中增加曲線、折線道路,強化人、空間、建筑間的視覺聯系,創造“連續對景”.由于奧地利與德國同屬德國文化區,因此,西特的理念無可避免地滲透到青島城市建設中來[3].
歷史不會忘記陳薇團隊的付出:1.4萬名預防性使用 “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危急時刻見行動,防疫戰場顯擔當。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陳薇再次臨危受命。擔任國家減災委抗震救災專家委員會衛生防疫組組長的她組織編寫《震后衛生防病30問答》和《衛生防疫與心理援助知識手冊》,冒著余震的危險率隊在廢墟上戰“疫”。干練的綠軍裝、溫柔的微笑,以及江南女子特有的動聽語調,為這片滿目瘡痍的震區帶來了和煦的陽光。
同年7月,陳薇又作為軍隊奧運安保指揮小組專家組成員,帶領隊員進駐20個主要場館,及時有效處置各類疑似突發核生化問題,圓滿完成各場館的反恐備勤任務。
給任務就是給信任。在她看來,身為軍人,就必須隨時應對下一場戰爭;作為軍隊科技工作者,更要善于在科研領域下先手棋、打主動仗。
2014年2月,西非大規模爆發并迅速向外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引發全球恐慌。
“埃博拉離中國只有一個航班的距離。”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陳薇在疫苗研發的決策中挺身擔當:“做最好的,真正有效的疫苗!”
2014年12月,陳薇率團隊研發出的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時也是首個凍干劑型埃博拉疫苗。世界為之矚目,國人為之振奮。
起跑決定后程。鮮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當大多數國人還不知“埃博拉”為何物時,陳薇就針對這個烈性病原體展開相關研究:“重組埃博拉疫苗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863計劃支持。
“這是我們生物防御領域職責所在。”陳薇與團隊的科學預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按照研發需求,疫苗需要在非洲埃博拉疫區開展臨床試驗,而在當時,中國自主研發疫苗境外臨床試驗的記錄為“零”。2015年9月,經過嚴苛的知識產權審查、多輪的技術資料審評、會議答辯和現場考核,陳薇團隊不僅實現“零”的突破,相關研究成果還多次在世界公認的頂級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認可。最終,該疫苗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藥證書和藥品批準文號,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獲批新藥的埃博拉疫苗產品。
一系列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為陳薇贏得了諸多榮譽:榮獲“求是杰出青年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當選“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個人先后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然而,當登上中央電視臺科技創新人物頒獎典禮、迎接如潮的掌聲時,陳薇的感言卻是:“不是我一個人,我們整個團隊都在這兒。”
“從‘非典’防治到埃博拉疫苗研發和臨床研究,團隊每個人都迸發了超乎常人的毅力,都貢獻了自己的智慧。”陳薇把一切榮譽的取得歸功于團隊。
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離不開強有力的創新團隊和平臺。伴隨軍事科研機構的調整改革,陳薇趁勢而上,瞄準生物安全領域學科交叉的特點,引入自動化、物理學、信息安全、應用化學、工程力學等專業人才,建立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梯隊;同時積極建言獻策,為建立相關領域國家級實驗室,以應對顛覆性生物技術威脅奔走呼吁。
在埃博拉疫苗研究基礎上建立了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快速制備技術平臺,基于此平臺技術研制的多個疫苗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研的“重組破傷風疫苗”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制備的破傷風疫苗;“靜注某型人免疫球蛋白”被國家藥監局納入優先評審程序;“重組人神經生長因子”獲國家Ⅰ類新藥臨床受理;埃博拉疫苗即將在歐洲開展臨床研究并注冊……她帶領團隊在創新路上永爭第一。
采訪即將結束時,陳薇辦公室的幾張照片引起筆者的注意。一張是在金秋時節的清華校園,一襲披肩長發的陳薇面對鏡頭,雙目含笑。另一張是在十二屆全國人大會議現場,習主席接見基層人大代表時微笑著與陳薇親切交談。還有一張是在西非塞拉利昂,幾位參與埃博拉疫苗臨床試驗的當地工作人員合力將陳薇托舉起來,拋向空中,照片中每個人都是一臉燦爛的笑容。
個人夢想、使命擔當、對維護人類健康的不懈追求……這偶然擺在一起的三張照片,似乎在不經意間破譯了陳薇創新自信的密碼,預示陳薇及其科研團隊更加輝煌的創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