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永洋
故事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具有易于接受、便于傳播的特點,是闡述道理、傳遞思想的絕好載體。然而,故事好聽,卻不好寫,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那么,如何寫好一個故事?筆者認為,不妨試試“三有”。
故事因主題而存在,沒有主題,猶如人沒有靈魂。主題鮮明,故事就成功了一半。還記得小時候,聽老人們講故事,總能從中學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或與人為善,或孝老愛親,或精忠報國,不一而足。幾年前,一家媒體圍繞“你印象中最深刻的語文課文”進行問卷調查,排名靠前的依次是《我與地壇》《故鄉》《背影》。為什么?一句話,就是他們的主題非常鮮明,而且踩上了時代的節拍,引發了讀者的共鳴。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一個故事,只有傾聽時代足音,把握時代脈搏,真正為時代放歌,為時代作文,才能站得住,留著下。《戰狼》為什么火?因為它彰顯了中國人民強國強軍的時代吶喊。《美人魚》為什么火?因為它切中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心渴望。
軍營生活熱火朝天,也不乏精彩可口的故事。講好這些故事,就要緊緊圍繞強軍這個主題來謀篇布局。有人說,強軍題材可寫的不多,其實不然,俗話說,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軍營生活,說枯燥也枯燥,說精彩也精彩,就看你有沒有一雙發現故事的慧眼和一雙制作故事的巧手,就像做菜,一樣的食材,不一樣的廚師,結果大相徑庭,好的廚師總能做出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具體說來,第一步就是要提煉出一個成熟的強軍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一個強軍觀點,也可以是一個強軍道理,然后據此搭起框架、添油加醋,用身邊人身邊事,用兵言兵語,達到“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目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生搬硬套將那些標語式的內容一字不差地放進故事里,那樣只會破壞故事的可讀性和真實度,無異于抱薪救火,幫倒忙。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真實,是內心最原始的想法。人性是中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寫作中,我們往往習慣放大好的一面,規避不好的一面,甚至化壞為好。客觀地說,這個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讓人物形象更高大,故事宣傳更有力,卻不知,人物因此失了真、丟了魂,不僅難以讓讀者信服,甚至可能背道而馳。回顧這幾年的電影市場,為什么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總能獲得一邊倒的好口碑?比如取材于中國船員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比如來源于深圳市民彭高峰三年尋子新聞的溫情電影《親愛的》,再比如改編自漫畫家熊頓抗癌經歷的勵志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答案就是真實的人性。真實的故事接地氣,自然有人氣,尤其當下信息獲取的渠道日益豐富,讀者在關注表面故事之余,更想知道藏在故事背后的心路歷程,想知道他們吃過哪些苦,受過哪些累,甚至犯過什么錯,干過什么傻事。
回到軍營故事。軍人作為執行任務的特殊群體,理應要求更嚴、標準更高,但不能因此忽視他們的人性,畢竟軍人也是凡胎肉體,面對困難也會蹙眉,遇到痛苦也會流淚,他們的偉大和可愛之處并不在于面對困難眼睛眨也不眨的決絕,也不在于遇到痛苦大腦想也不想的果敢,而是在于兩難之際大義優先、穿上軍裝責無旁貸的堅定選擇,這是一個無比糾結的過程,卻是一個正常人理性與感性碰撞的結果。我們不怕糾結,反之我們要展現這種糾結,只有糾結過后的選擇,才是一個成熟的選擇、一個動人的選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寫故事就應該懷有這樣一種理念:不排除一塵不染的完美存在,也不必為私心雜念而感到難以啟齒。一句話,有些東西不是你避而不見,它就不存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有深深扎進真實的土壤,結出的果實才會鮮活可口。
生活中的狀態,是一個人最真實的狀態,也是讀者最想看到的一部分,看似與主題無關,實則最能反映問題。要知道,任何人不管干什么、走多遠,終究要回歸生活這片天地。從生活中擷取細節,投放進故事里,不僅可以讓故事更加立體豐富,也能為故事增添親和力,無形中拉近讀者與故事的距離,畢竟隔行如隔山,讀者的知識體系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對每個行業都了如指掌,自然也很難對特殊領域的專業故事提起興趣,這時,就需要一個東西來擔負橋梁和紐帶的作用,那就是生活。不管你的崗位多么特殊,職業多么陌生,生活都是相同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生五種味,酸甜苦辣咸。《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江永紅,就是一個擅長在故事中安插生活細節的高手,短短幾句話,卻寫活了一個又一個非典型人物,所以,讀他的故事總有一種栩栩如生、恍如隔世的感覺,仿佛主人公就在我們身邊。比如他的名篇《孫鐵錘傳奇》,開篇就是一個生活細節,“他一頓能吃連隊的包子24個,力氣過人。”寥寥數語,讓內行人看得更精彩,讓外行人看得更明白。
過去如此,今天也概莫能外。《解放軍報》的“故事兵陣”“士兵面孔”,都非常注重生活描寫,常常將訓練之余的生活打撈出來,濕漉漉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讀后不禁感同身受。舉個我自己的例子。2016年上半年,有幸在《解放軍報》“長征副刊”頭條位置發表了一篇班長帶兵愛兵的故事《破繭成蝶》,讓我驚喜的是發表后的反響——當天,我收到了兩條內容大同小異的祝賀短信:“兩個雞蛋那段生活細節真好,讓我都有些想家了。”說實話,這個結果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細想想,又在情理當中。班長作為軍中之母,情至深處,自然視如己出,得知戰士要考學,便早起準備早飯,還特意加了兩個雞蛋,“他記得母親說過,這樣就可以考滿分。”這是一個細節,也是個人親身經歷的還原。小時候,每逢考試,母親都會煮兩個雞蛋,寓意能得滿分。不夸張地說,當初寫完這段生活細節,我也有一種酣暢淋漓之感,不是說文筆有多好,只是恍惚間感受到古人所說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意境。當然,生活細節不是說來就來,需要持之以恒地細致觀察、積累沉淀,而后才能信手拈來、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