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海強
初夏,天還沒完全亮起來,一輛出租車“嘎吱”停在京城北郊某研究所營區門口。韓珺禮下車后直奔辦公樓而去。十幾個小時前,他在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的頒獎典禮現場,迎來人生又一個“高光”時刻。但韓珺禮并不喜歡熱鬧,更不習慣待在聚光燈下。
回到辦公室,他從鼓鼓囊囊的公文包里取出一個精致的榮譽證書,隨手塞進了桌旁的大紙箱,然后翻開厚厚的筆記本,一邊舉到眼前兀自端詳著,一邊打開對面墻壁前的投影裝置,將文稿投到大屏上修改。兩年前,韓珺禮在某大學講課時見到這種研討專用投影設備,那時他已經因勞累患上眼疾,在電腦上看東西很吃力,回單位后索性就在辦公室安裝了一臺同款設備。從此,韓珺禮坐在投影儀前的時間就一天比一天長了。
在韓珺禮的相冊里,珍藏著一張泛黃的照片,一個年輕的軍人正在烈士陵園里祭奠戰友。韓珺禮的眼前頓時浮現出意氣風發、滿腔熱血的戰友們,不禁感慨光陰如梭,許多昔日的戰友長眠于此竟已多年。那段炮火連天的歲月再次重現了。韓珺禮大學畢業沒多久,在昆明的新單位還沒真正扎下根,就被一紙命令調往前線。在前線待了沒多久,白面書生韓珺禮就跟大伙兒一樣成了“黑炭頭”。有一天,韓珺禮和戰友們收到一批繳獲的敵軍彈藥,但卻無人能夠辨識其類別和用途,是要直接銷毀還是留下來再做鑒別?反復思考之后,韓珺禮決定將這批彈藥尋找個安全地點挖個坑先埋起來。后來,大家才知道這些廢舊彈藥是外軍在侵略戰爭中遺留的尚未爆炸的生化武器,這時人人都被驚出一身冷汗。如果當初貿然銷毀,勢必會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類似于這樣的事情漸漸司空見慣,韓珺禮開始了對戰爭、和平以及生命價值的更多思考。從戰場歸來后,他萌發了獻身裝備科研事業的宏愿,憑著一股子拼勁考入南京理工大學,一口氣拿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然后來到駐京某研究所,從此參與新型野戰火箭武器系統的研發工作。
聽韓珺禮談野戰火箭的前世今生,好像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兒就剩下他手頭正在忙的事兒。韓珺禮研究了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發現在陸地較量中炮兵仍是最穩定、最持久的火力手段。盡管機載武器、導彈等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等優勢,但無法像火炮一樣為地面作戰提供全天候的突擊和支援火力。野戰火箭以突然、猛烈、密集的火力著稱,作為炮兵遠程精確打擊和火力突擊的骨干裝備,在我國陸軍遠程壓制火力體系內占有特殊地位,世界各軍事強國都在將其打造成陸戰決勝的利劍。
待到韓珺禮參與野戰火箭研發論證工作時,國內已走過引進和仿制階段,正在探索自主研發。有一次,韓珺禮在某型野戰火箭炮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焊縫,這個毫無用處的焊縫竟然在同類火箭炮上都保留著。韓珺禮帶著疑問走訪部分廠家的技術人員,結果誰也說不清這個焊縫究竟為何存在。最終,他和幾位專家深入研究后,才搞明白這道焊縫的來龍去脈。原來,這是早年技術特征,如今這個焊縫已無存在必要,但是設計圖紙上沒有予以改進,從而在生產中沿用下來。當時,科研團隊曾考慮直接引進外軍先進技術,減少研發周期實現彎道超車。在與外軍科研專家交流時也得到過相關承諾,但最終卻再無下文。韓珺禮也明白,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任何軍事大國都不會將尖端技術拱手送人。究竟路在何方?韓珺禮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發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野戰火箭。
戈壁灘上,隨著一陣激動人心的讀秒指令:“5、4、3、2、1、發射!”一枚枚火箭彈呼嘯著飛向落彈區的坦克集群目標。韓珺禮領銜的科研團隊正在組織新型智能化靈巧彈藥試驗,這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世界首例攻擊真實坦克集群目標的野戰火箭毀傷試驗。火箭彈發射之后,大家迅速趕赴落彈區,跳上起火燃燒的坦克采集試驗數據,迷彩鞋的膠底燙軟了,現場散發著刺鼻的焦糊味。事后大家才知道,起火的坦克存在爆炸危險。這次試驗,新型智能化靈巧彈藥充分展示了對真實集群裝甲目標的強大毀傷效能,同時為該型彈藥在實戰運用中的火力掌控提供了重要參考。
試驗期間,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的同志們每天后半夜起床出發,每天在戈壁灘上乘車顛簸數百公里,回到住地已是深夜。匆匆扒拉幾口飯,又得組織會議研究第二天的工作。進入實彈射擊階段,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大家每天忍饑挨渴、風吹日曬,嘴唇裂了、嗓子啞了、眼睛腫了,但沒有人叫苦叫累。為了確保參試官兵人身安全,韓珺禮帶領團隊成員冒著生命危險進入落彈區,組織工兵分隊拉網式勘察“瞎火”彈藥,安排技術人員銷毀啞彈。每次實彈射擊后,都要耗費精力重新對落彈區的土地勘察一遍。從試驗場回來,韓珺禮顧不上休息,帶領科研團隊連續奮戰10多天,整理出10余萬字的匯報材料。
在祖國版圖的西南部,橫亙著連綿起伏的褐色山脈。由于海拔高、氧氣稀薄,西南高原許多邊境地段都屬于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惡劣的地理和自然環境,使得高原國土防衛困難重重。某次邊境對峙事件發生后,西南高原再次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
韓珺禮拿出一幅親手繪制的野戰火箭高原配屬地理圖,圖上不僅標注了雙方兵力部署情況,而且標注了高原地區野戰火箭的射程、精度、覆蓋區域、用彈量等精確數據——韓珺禮早就做好了準備!
原來,早在多年前,韓珺禮就在赴高原開展野戰火箭適應性試驗期間,深入實地考察和調研,組織科研團隊就相關問題展開對策研究。他反復思考過西南高原因為突發事件失去控制,需要軍事手段介入的復雜情況。對西南高原野戰火箭的部署和使用,韓珺禮胸有成竹:“高原山地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26%,野戰火箭能夠有效解決通道作戰中后勤、機動等問題。不用跋山涉水,不用龐大后勤,野戰火箭就能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創數百平方公里之內的任何入侵勢力。”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戰爭做了這樣的定義:“戰爭就是以暴力制服暴力?!表n珺禮對此十分推崇。在西南高原,野戰火箭可以繼續增加射程、提高精度、增大威力,從而在非接觸的狀態下又狠又準地打擊敵人,保存自己。韓珺禮的底氣,也來自于這些年從未間斷過的野戰火箭高原科研試驗。在昆侖山等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域,留下了韓珺禮和野戰火箭科研團隊成員們披星戴月的背影、跋山涉水的足跡,總結了野戰火箭運用經驗和辦法,確保了利劍一旦出鞘,便能威震高原。
韓珺禮說自己算不上“聰明人”,總是以最笨的方式做最實在的事情。翻譯《彈道學》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將一本磚頭般厚重的圖書送給我時。我才知道韓珺禮竟然不聲不響地翻譯了這么一部彈道學巨著。翻開版權頁瞅一眼,全書57.2萬字!隨手一翻就是各種專業術語和計算公式。翻譯這種艱澀深奧的大部頭作品,真是累死一頭牛的事。但韓珺禮竟然是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了這一切。說這句話時仿佛這根本就不算什么事。果真如此嗎?當我問他翻譯這部作品用了多長時間?韓珺禮舉起4根手指晃動著。
原來,韓珺禮很早就注意到這部專著,該書由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的皮卡訂尼兵工廠的技術首席唐納德·卡盧奇和研究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西德尼·雅各布森著述。第一次看到這本書,韓珺禮就被書中豐富的內容、浩渺的知識所吸引,比如書中的空氣動力學、彈道穩定性的非線性計算分析和彈藥設計等一系列新穎的理論和算法,對金屬、土壤、陶瓷、混凝土和復合材料的毀傷理論等內容,是我國彈道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該書作者的許多見解頗具啟示性,比如認為“彈道學擁有漫長的歷史,從1000年前中國最先發明火藥的那一天起,武器研究者們就迫切想知道槍炮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為什么能工作”。這本書最主要的特點在于將彈道學理論系統化。書中還包含一些新穎算法,與工程學結合緊密。韓珺禮覺得將這部專著翻譯到國內出版,對于野戰火箭學科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很有價值和意義。但對于從未翻譯過學術專著的韓珺禮來說,這可是一項艱巨任務。當韓珺禮與出版社確定翻譯計劃后,只能利用周末、節假日和邊邊角角的休息時間進行翻譯。有時為了準確闡述一個詞,前前后后就要花費很大精力。比如書中涉及到一個化學反應的裝置,直接翻譯成燃燒瓶感覺不妥,但一時找不到更準確的詞語,詞典上也查不到詳細詞義。韓珺禮為此請教了很多人,甚至專程到北京大學拜訪一位老師。最終,才將這個詞翻譯成“反應釜”。前后四年,嘔心瀝血,就這樣一字一句地推敲出來。不得不讓人感慨,這項事業非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就在翻譯工作剛剛畫上句號時,一個有如霹靂般的消息傳來——原著作者又推出修訂版了!眼看著嘔心瀝血的翻譯工程即將竣工,現在只能通過出版社找來最新版本,然后對照著逐字逐句檢查修訂,翻譯周期一下子延長了幾個月。最終,這部譯著在國內出版后,迅速引起業界關注,短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高技術戰爭離不開經濟支撐,武器裝備的效費比問題必須要考慮。近年來,韓珺禮總是在算這筆賬,假如戰爭真正打響,究竟該如何面對高技術戰爭的驚人消耗。一位科研專家在回答我的提問時更是直言不諱:“問題好解決,因為我們有一大批韓珺禮式的科研專家。”
每當韓珺禮的身影出現在戈壁灘深處的試驗靶場,總會傳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這兩年,韓珺禮負責的低成本遠程制導火箭彈總體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得到全面驗證,通過彈道精確控制實現遠程精確點打擊,大幅提升了對目標的精確毀傷能力,優化了野戰火箭作戰使用的效費比。而在箱式火箭研發過程中,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摘得發明專利23項,引來業界一片驚呼。在成功突破野戰火箭一系列關鍵技術后,我國野戰火箭總體性能大幅提升,在核心技術領域名列世界前茅。隨著野戰火箭事業的發展,韓珺禮也迎來收獲的季節,由他領銜研發的野戰火箭系列課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1項,出版專著7部,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榮獲中國科協“求是獎”、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等獎項。
參加某次學術會議期間,一位與會代表和韓珺禮聊天時笑稱:“時任美國海軍次長的金貝爾說過,錢學森不管在哪里,都值三到五個師。我看你也至少抵得上幾個旅了。”韓珺禮連忙笑著搖頭和擺手,他重復著多年來一直講的那句話:“思考問題貴在有想象力,做事情就得求真務實,拳頭打在肉上才算數嘛?!蹦壳?,韓珺禮領銜研發的新型野戰火箭武器系統再次取得重大突破。這個充滿狂想特征的新成果,將我國的多項優勢技術整合起來,后續發展計劃正在一一變成現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