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閆永春
張興德撰寫的 《“不完美”的哲學:兼與青年官兵談不拋棄不放棄》,是一名老兵寫給當代青年特別是部隊官兵的一部實用性與理論性統一、思想性與故事性兼具的通俗哲學著作。
去年春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電話。打電話的人自我介紹說,他是一名從事宣傳工作的老兵,已經退休多年。退休以后一直筆耕不輟,在軍地報刊發表文章600余篇,出書多部,現為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遼寧作家協會會員,手頭有一部多年撰寫而成的書稿,叫《“不完美”的哲學》,很適合部隊官兵閱讀。作為一名老兵,希望能在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我對選題內容很感興趣,于是與作者進行了長時間溝通,并建議他將書的主旨落到“不拋棄不放棄”上。因為,世界無坦途,現實與理想雖有差距,但是,為了榮譽、為了勝利,“不拋棄不放棄”才是軍人應具備的精神和品格。
本書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不完美才是世界,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僅有很強的針對性,同時也是一個被忽略了的重要哲學問題。全書以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和以 “大眾哲學”的方式,多視角、多方面闡述了這個普通而又被人們忽略了的哲學問題。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簡要地論述了“不完美”哲學的一些理論問題,平實易懂;下篇通過對180多個經典而又鮮活事例的討論,深入地闡述人們應該如何應對“不完美”的世界,如何走好人生路和軍營路。本書許多典型事例都配有漫畫插圖,顯得圖文并茂,相得益彰。
本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實用性與理論性相統一,以事析理,寓理于事,而不是進行空洞枯燥地說教。通過有代表性事例的剖析,可以讓讀者自然而然地認清哲理。但這并沒有影響其思想的深刻性、邏輯的嚴謹性。例如,如何看世界和人生的“不完美”,作者從多個視角,由淺入深地闡述了“不完美”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哲理根據,很自然地將這個問題引入哲學范疇進行考察和論述,然后,又從人類追求“完美”的兩重性,“不完美”與“完美”可以相互轉化等方面,進行層層分析,充滿了辯證法的哲理辨析。最后,作者提出了如何應對這種“不完美”的幾種正確態度和有效方法,這樣最終就將相對抽象的理論問題回歸到實踐和生活上來了。
書中不乏精彩的闡述。例如,在分析人們為什么總是追求 “完美”而規避“不完美”時,作者溯源到人類遠古社會。指出,任何事物的“完美”總是相對的,“不完美”是絕對的。人們解決了一個舊的“不完美”,會同時產生一個或多個新的“不完美”。工業高度的發展,解決了工業社會前期的生產、生活落后狀況,克服了許許多多的“不完美”。但是,也帶來了污染等新的“不完美”。人力車的出現,解決了人力背負物品的局限性,但同時發現道路的“不完美”,于是,出現了土路。由于發現了人力車的“不完美”,出現了汽車。汽車的出現,又發現了土路的“不完美”,出現了公路。在汽車高度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擁堵和尾氣等問題……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每一步發展,都給人類自己制造了新的問題——新的“不完美”。人類就是在不斷地克服“不完美”中,出現新的或更大或更多的“不完美”。這種循環往復,永世不竭。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追求“完美”的行為本身也有兩重性,它猶如地平線一樣,讓人們能看得到卻達不到,是永遠實現不了的無限美好的愿望和世界。
再如,作者闡述了 “不完美”與“完美”的辯證關系。認為,“不完美”不是固化的,也有兩重性,不能用靜止的、孤立的、片面的思維方式看待事物的“不完美”。“不完美”離不開具體的環境。缺點、問題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成長處、優勢。歐陽修有詩說,“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以發墨,不如瓦礫頑”,就是這個道理。大數學家陳景潤沒有口才,讓他當教員并不會“完美”,但是,讓他從事研究,卻可以拿出驚人的成果。同樣,命運中的一些“不完美”,如果能夠正確對待,“不拋棄不放棄”,就會戰勝這些“不完美”,使人取得智慧和經驗,變得成熟,取得成功。赫胥黎說:“沒有哪個聰明人會否定苦難、痛苦對人的鍛煉價值。”講的是苦難、痛苦的兩重性。孟子也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知名作家麥家回顧成長之路時說,小說寫了11年,被退稿17次,每次退稿的結果都為提升注入了動力。
本書出版后,作者向海軍“遼寧”艦官兵贈送了一些圖書。很多官兵在閱讀后說,作者將人生一個常常遇到的被許多人當做唯心主義解釋的人生現象,作了辯證唯物主義的闡釋,講的是我們身邊的事,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哲學命題和哲學理論,可以讓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世界和人生。有的官兵說,它不同于一般的“心靈雞湯”,它處處運用辯證法的思想分析生活現象,接地氣,很實用,它告訴人們,哲學看似是無用的學問,實則大有用。“遼寧”艦政工辦在給作者的回信中說:“該書能夠給官兵積極的引導和向上的能量……我們全艦官兵向您這一位老兵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