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解讀》將幼兒園教師列為專業人員。所謂專業,一是指在所從事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指需要接受專門性的培訓。《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應“指導幼兒園和家庭實施科學的保育與教育,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這就要求面向幼兒園保教人員的培訓與考核應首先實現專業化和系統化。
幼兒園的保健醫生、教師、保育員都是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支持者、指導者、促進者。面向這個群體的保教主題培訓,不僅應考慮到知識性內容的系統普及,更應注重實踐操作中的處理辦法培訓,使得受培訓者在獲得科學處理方法的同時,面對每日工作現場能夠熟練辨別,快速反應,正確處置。因此,培訓實施者應高度關注幼兒園保教工作中常見典型案例,使其成為專業化培訓中最好的現場教材。
案例回放:
中午11∶20,小一班的教室里,小朋友們都在安靜地進餐。忽然老師發現小亮的嘴巴似乎比平常要腫大一些,便把小亮帶到保健室。保健醫生仔細觀察,發現小亮的前胸、后背、耳后已經出現了紅色的斑點。幼兒園一邊安排保健醫生帶小亮前往醫院,一邊聯系小亮的媽媽前往。醫生經過查看病癥,詢問幼兒園的午餐內容、小亮既往病史,確診為食用了幼兒園午餐內的大蝦而產生的海鮮過敏。醫生給小亮開了簡單的抗過敏藥物,建議回家休息,清淡飲食。小亮的媽媽也自責,孩子有海鮮過敏史,作為家長應該將這種情況提前告知老師,就完全可以避免今天事情的發生。
保教培訓記錄:
培訓人員:幼兒園保教主任、各班級班主任、保育員、保健醫生
培訓時間:當天下午4∶30
培訓程序與內容:
1.小一班教師詳細介紹事件經過、處置辦法。
2.保教主任組織大家就“發現幼兒食物過敏第一時間如何處置?”“如何避免幼兒食物過敏?”展開討論。
3.保健老師總結大家的討論,對全體人員進行幼兒食物過敏處理辦法的培訓。
4.討論設計《幼兒健康情況篩查表》,其中包含幼兒健康狀況、遺傳病史、既往病史、過敏項、禁忌藥物、禁忌活動等項目,并要求家長認真篩查,如實填寫,幼兒園則承諾為每一個幼兒保密,資料不外傳。
保教主任反思: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安排、作息時間設置、伙食等,都是針對3-6歲正常兒童設定,而非針對特殊情況個體。所以,幼兒的身體健康狀況,包括有無遺傳性疾病、有無過敏史、有無飲食禁忌、有無既往病史等,都直接關系到每一個孩子的健康以及幼兒園保育保健工作的組織。進行了健康篩查,不僅對幼兒是更為細致的保育與保護,同時也是對幼兒園自身的一種保護。

案例回放:
下午4:00,各個班級門前都排滿了接孩子的隊伍。中班的陳老師在組織放學。隨著一聲“小明”的叫聲,小明小朋友一下撲到了一個陌生女士的懷里。這位女士一邊把手里的零食塞給小明,一邊拉著小明的手往校門走。這時,班主任陳老師攔住了他們。陳老師拉著小明問:“小明,不是爸爸媽媽來接的,能不能走呢?”然后對這位女士說:“您是小明家的親戚還是朋友?如果不是孩子的父母來接,雖然孩子認識,還是不能讓孩子跟您走。我們和小明的父母聯系一下吧。”經過和小明父母聯系,確認小明媽媽因為急事走不開,才委托和小明熟悉的同事幫忙接孩子。班主任比較負責任,主動提出幫著看護小明,等到小明媽媽處理完事情,再過來接走孩子。事后,小明媽媽對班主任老師非常感謝,也表示自己的做法不太妥當,今后不能委托同事、朋友接送孩子,以確保孩子的安全。
保教培訓記錄:
培訓人員:幼兒園保教主任、各班級班主任、幼兒園保安
培訓時間:中午1∶00
培訓程序與內容:
1.保教主任對陳老師的做法提出了表揚,請陳老師分享自己的處理細節及思考。
2.保教主任組織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于幼兒監護責任的部分,明確幼兒園接送制度中的要求,除幼兒直系親屬外其他人不得從班級接走幼兒。
3.組織大家研討:幼兒園的安全管理工作中還有無隱患?
4.請幼兒園保安就入園、離園期間存在的問題及工作困難談自己的想法。
5.針對研討的內容重新修訂完善幼兒園入離園管理制度。
保教主任反思:
當父母將孩子送到班級,班級教師就對孩子有了監護、照顧、保護的權利與責任。除了孩子的直系親屬之外,任何認識孩子或者孩子認識的人,都不具備從班級將幼兒接走的權利。班主任陳老師的做法不僅是對于孩子的保護,同時也是對老師自身、對幼兒園的一種保護。借助這個案例,幼兒園進一步鞏固完善了幼兒園入離園安全管理制度,統一了教職工面對類似問題的處理辦法。
案例回放:
幼兒園實施自主進餐之后,許多保育員對于自主進餐的價值缺乏正確的認識,自主進餐實施的最初階段,幼兒吃飯慢、撒飯的情況以及取餐器皿餐具的增加,都給保育員的工作增加了負擔。因此在工作中出現了被動配合、埋怨較多等情況。面對保育員老師的這些負面情緒,班級教師的思想也呈現了不同狀態,有的教師希望回到最初教師指導照顧幼兒用餐的階段,有的教師則對保育員老師進行認識和方法上的指導,通過分擔保育方面增加的一些工作量來盡力推進自主進餐工作的實施。
業務園長和保教主任選取了在自主進餐環節進行了深入嘗試且取得良好進展的中三班進行了觀摩,進行了完整進餐過程的觀察記錄,并與班級三位成員就自主進餐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處理辦法、經驗、困惑進行了交流。征得班級成員的同意,決定選取這個班級作為案例組織全園進行研討。
保教培訓記錄:
培訓人員:幼兒園業務園長、保教主任、各班級全體人員
培訓時間:下午放學后
培訓程序與內容:
1.業務園長以“自主進餐價值”為主題開展培訓。明晰三個版塊內容“什么叫自主進餐”“自主進餐對兒童的價值”“自主進餐常見問題的解決”。
2.業務園長分享中三班自主進餐環節觀察記錄,按照時間段、環境創設、幼兒行為、教師分工、存在問題幾個版塊進行了剖析。
3.中三班教師、保育員分別從自己工作的角度分享做法、經驗。
4.中三班教師提出班級目前自主進餐現狀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
5.業務園長、保教主任組織全體人員圍繞問題、困惑展開研討,并形成解決方案。
6.在本次研討的基礎上,形成自主進餐基本流程、環境調整方案、教師職責劃分。
7.預報下一期“自主進餐”教研主題、時間、主持人、任務單。
保教主任反思:
自主進餐推行困難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教師和保育員沒有正確認識到“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還是把進餐環節作為一項任務,忽視了其間包含的教育價值。二是自主進餐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項目,遇到問題、困難是必然的。但是如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每個班級、每位成員的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幼兒園應從園級層面及時組織研討,分享經驗,解決問題,支持教師、保育員在課程調整的過程中獲得方法,建立自信。
問題導向、追求實效。幼兒園教研與培訓的現場在班級,關注點在幼兒,落腳點在改變教師的理念和行為。以案例為基點的保教培訓與研討,來源于教師日常工作,關注于幼兒的發展與需求,因此能夠喚起教師的共鳴,激發教師的興趣,起到以案例解決問題,以分享推廣經驗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