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曉東在《兒童精神哲學》一書中提出:“兒童不止是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還詩意地魚游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兒童的夢想、兒童的藝術、兒童的思想、兒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詩,都是描繪生命歷史、精神歷史的詩篇?!?/p>
“詩意”是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對于現實或想象的描述與自我感受的表達。“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游戲化是創意美術活動開展的一種方式。在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中,我嘗試運用游戲化的方式激發潛在于兒童精神世界中的詩意,引領孩子用心去感受和體驗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美,自由地、創造性地表達與表現,獲得藝術的啟蒙。
在游戲化創意美術課程內容的開發中,我們教師首先應該富有詩意的精神、詩意的情懷,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在大自然中、幼兒社會生活中找尋素材、找尋靈感,激發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美的感受、渲染中,感受、體驗美,繼而獲得情感的滿足,萌發詩意的靈性。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睂τ變簛碚f,只有在真實情景中感知真實的事物,并由此積累起豐富的感知經驗,才有助于幼兒進行藝術創作,從而提高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是蘊藏美的天地:春花爛漫,夏日驕陽,秋蘭飄香,銀裝素裹……自然界的一切美好景致都包含了色彩、圖形、線條等美術元素,都能成為色彩創意活動的素材。但是既然作為課程內容,應具備易組織、易開展、易搜集的特性。在多彩的秋季里,滿園的銀杏葉被染成了金黃;枝頭的楓葉火紅火紅;而桂花樹、香樟卻依然那么青翠、碧綠……這是多么美妙?。∥壹橙×诉@一自然界最為普遍、最為常見的素材——秋葉,作為色彩創意主題。
在“秋葉紛飛”主題中,我們帶著孩子們觀察著、欣賞著秋葉的色彩斑斕、絢麗多姿,引導幼兒多角度觀察秋葉的美,鼓勵他們大膽運用拼貼、拓印、彩繪、噴刷、手工制作等方式進行創作,體驗色彩活動的樂趣。在色彩活動“跳舞的落葉”中,我們巧妙地將同名繪本融入其中,在欣賞、模仿落葉娃娃的不同舞蹈造型的基礎上,嘗試運用拼貼、組合、添畫的方式來表現“跳舞的落葉”。在色彩活動“樹葉風鈴”“樹葉創意彩繪”“樹葉噴刷”中,悠悠而落的秋葉在孩子們手中時而變色、時而變形,孩子們用一顆顆璀璨的童心精心裝點著眼中的秋,盡情享受著自然物的奇妙絢爛,體驗著色彩活動帶來的精彩愉悅!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在實踐研究中,我們力求將色彩創意活動融入幼兒的生活,充分挖掘周圍生活環境中的教育資源來開展色彩創意活動。生活中的隨處可見的廢舊物資源就是其中一種,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主題“舊物DIY”也就應運而生。
瞧!唾手可得的牛仔褲、長短不一的棉襪、多姿多彩的小碎布、小袖套紛紛融入到了課程內容中:牛仔褲通過孩子們擰、塞、貼、繞等動作制作、裝飾成了形態各異的布娃娃;一只只襪子在孩子們的巧手下完美變身:有的變成了俏皮可愛的娃娃;有的變成了形態逼真的毛毛蟲;有的變成了兇神惡煞的蛇精;有的變成了稚拙無比的小蝸牛;有的變成了動畫片里的小怪物;一塊塊花布演繹的跳舞小人婀娜多姿,童趣盎然……在一個個色彩活動中,孩子們充分體驗到了變廢為寶的樂趣,他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不斷地發展,他們的藝術創想更是炫彩奪目,讓成人驚嘆、折服。
皮亞杰曾說過:“兒童看到、聽到的東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要求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接觸傳統民間藝術和地方民俗文化,讓孩子置身于其中,接受藝術的熏陶和陶冶。我們在眾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藝術作品中,選擇了剪紙、青花瓷、民族布包、扇子等富有特色、易于模仿、容易表現的民間工藝,讓孩子充分感受其色彩美、圖案美、特色美,并在此基礎上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表現,如:運用棉簽畫的形式表現“青花韻”,運用水油分離的形式表現“民族包包”,運用扎染、壓印的形式表現“團扇”“折扇”……一系列的主題活動開展讓孩子們對民間工藝這種富有特色的美產生了濃厚的欣賞興趣,藝術靈感、藝術創造在小小心靈中悄然萌動!
《指南》藝術領域“感受與欣賞”板塊教育建議中指出:“應創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兒童文學作品往往將圖畫、語言、文字融匯一體,能給幼兒強烈的視覺沖擊、聽覺感受,讓幼兒在頭腦中形成生動的審美意象,獲得審美愉悅。我們嘗試將文學作品融入“親親色彩”創意美術課程中,繪本《小黑魚》以其獨特的表現技法給人以豐富的視覺享受,那迷離、如夢如幻的色彩把人們帶進了神奇夢幻般的海洋世界,帶給我們無盡奇妙的想象和創意。依托《小黑魚》,孩子們也展開了多彩的創意之旅:小零食“好多魚”創意拼擺出變化萬千的海洋生物;一個個紙盤在稚嫩的小手中變成一條條小紅魚,組合成了勇猛的大鯊魚;晾衣夾在孩子們眼中幻化成了會變魔術的魚兒,它們一會變成了大大的蝴蝶,一會變成了可愛的小孔雀,一會又變成了稚拙可愛的小人……是不是頗有小小李奧尼的作派?

課程游戲化理念倡導“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游戲精神,這正是得以創意美術活動有效開展的精髓所在。在游戲化創意美術活動中,我們重視幼兒的藝術感受,嘗試讓幼兒在感受、體驗中激發創意的靈感,產生表達的欲望;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特點,運用趣味化的方式引導、支持幼兒自由地表現、表達,樂于靜下心來聆聽幼兒的感受,用詩意的語言解讀幼兒的作品,讓幼兒充分體驗創作的愉悅,萌發創意的靈性。
孩子的表現技能不應該是我們老師教出來的,而是應該在不斷地感受、欣賞、表現中自然成熟。在課程內容設計中,我們不妨嘗試運用自然環境的熏陶、生活環境的浸潤、現代教育技術的介入、教學形式的多樣,來豐富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在美的直接刺激下,充分感受、欣賞、體驗,不斷提高審美感受,激發創作潛能。在中秋節來臨之際,我們舉行月餅展覽會,引導幼兒觀察、品嘗香噴噴的月餅,給他們講關于月餅的故事,在看、聽、說、嘗等多感官接觸的基礎上開展色彩活動“月餅DIY”,果然有了前期充分的經驗準備,孩子們在自制月餅的過程中,更積極投入、信手拈來,自然而然地將前期觀察到的連續花紋、有規律圖案遷移到了自己的月餅上來;有的孩子甚至還運用剪紙的方式來表現月餅的花紋……又如在色彩活動“水墨扇面”中,我從實物折扇入手,充分吸引孩子們的目光,再通過PPT展示,給孩子觀看運用水墨裝飾的折扇扇面,欣賞水墨裝飾與眾不同的美,接著讓孩子在水墨印染的游戲化形式中自主裝飾扇面,體驗色彩活動的樂趣……
《指南》指出:“應尊重幼兒游戲的權利,堅持以游戲為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課程內容的設計應以培養幼兒藝術表現的興趣為重點,注重游戲化、趣味化,讓孩子的身心處于積極的狀態,以積極的情緒主動地參與活動并樂在其中。在色彩活動“青花韻”中,我以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中的“朵拉”這一角色形象導入:“愛探險的朵拉來到了我們中國,發現了一些她從沒看到過的寶貝,看看是什么?”從而引出欣賞對象“青花瓷”。這種由熟悉的角色形象引領,向孩子們介紹相對陌生的青花瓷器,使孩子們趣味陡增,也能增強孩子們對瓷器的好感和探索欲望。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也驗證了我的設想:孩子們一聽到朵拉,興趣就激增,一個個都注視著瓷瓶。在活動“牛仔布娃娃”中,以“布娃娃商店”的情境展開活動,讓孩子在“看娃娃”“說娃娃”“做娃娃”“賣娃娃”的游戲情境中,感受、體驗變廢為寶的樂趣。在我們的色彩創意課程中,“玩”也是一種特色,瞧!噴刷、壓印、拓印、扎染、印染、水油分離……多樣的作畫方式帶給孩子無盡的樂趣,讓孩子們在玩中盡情發揮創意,激起藝術靈感!
《指南》中藝術領域的前言部分指出:“幼兒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畢加索曾說過:“我能用很短的時間就畫得像一位大師,卻要用一生去學習畫得像一個兒童?!庇變旱乃囆g表現方式是獨特的,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妨靜下心來,聆聽孩子的介紹,潛心理解作品,支持幼兒的自由創造,讓孩子體驗成功,用詩意的語言幫助幼兒解讀作品,讓孩子的創意靈性肆意綻放。在豐收的秋季,孩子們運用各種各樣的蔬菜進行了蔬菜拼盤活動,聽!他們正繪聲繪色地介紹呢!
博文:“我用黃瓜做了荷葉,這個胡蘿卜是小橋,上面有張椅子,是釣魚人坐的!”
教師:“荷葉一片一片浮在水面上,真美啊!”
小孟略顯害羞:“我用黃瓜片做成了小雨點!”
教師:“哦!上面的胡蘿卜是一朵一朵云嗎?”
小孟開心地點點頭,是被理解、賞識的歡愉嗎?
梓欣:“我拼了一個游樂園,游樂園里有舞臺、話筒,我們可以去表演!”
猛一看隨意堆壘的拼盤,原來蘊藏著如此趣味!再仔細看看,還真的挺形象的,而且有種越看越像的感覺!
吳娢:“我用菜葉拼了一棵果樹,上面有不同形狀的果子,下面的胡蘿卜是山坡!”
教師:“你的大樹可真高,比云彩都高了,高聳入云啊!”
梓涵:“我的小鴨子在唱歌!嘎嘎嘎……”
一幅幅作品出自一個個5歲萌娃之手,粗看略顯稚拙,但是仔細聆聽孩子的話語,卻讓我大開眼界,一幅幅小小的作品里包含著歡樂的故事、別致的風景、奇特的創意……多么富有詩意靈性的孩子,真無愧“天生藝術大師”的稱號!
童年是美好的,詩意的童年是我們所追求、所向往的。在幼兒美術啟蒙的道路上,我們教師不妨帶著詩意的情懷,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支持他們的表現與創造,聆聽、接納他們的所思所想,用心呵護、用心啟蒙,讓兒童在自由、自主的藝術創作中,享受詩意童年的美與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