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發展一直是國內外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教師作為能夠使兒童受到影響的重要“他人”,中西方都非常重視教師能力提升的研究,并借助“國家標準”這一手段將最新研究成果社會化、實體化。特別是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促進教師在課程中指導行為的適宜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更是國內外一直不斷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教師作為能夠使兒童受到影響的重要“他人”,對兒童的發展起著重要影響。相對于發展中的兒童來說,作為成人的教師是較為成熟的、有一定經驗和能力的個體,包括具有較好的知識經驗、社會交往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人格氣質等。因此教師能給予兒童一定的指導、示范、幫助與促進,能夠影響到兒童的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指導往往更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強調教師的單向輸入,容易忽視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領者。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領者?成為幼兒主動學習的有效支撐,而不是起到相反的作用?
教師指導的目的在于幫助幼兒去了解、去組織、去發揮每個孩子的特性和能力。教師的指導是促進兒童的自主成長、自我指導,從而發展兒童自我指導的意識和能力。不是為了給他們出主意,也不是控制他們的行為,更不是替他們負責任,也就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所說的: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促進兒童的可持續發展。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日常的教育活動之一,是現階段幼兒園普遍實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主題活動的過程追隨兒童的想法,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給幼兒必要的支持、鼓勵,活動的過程是兒童思維的過程、做事的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發現幼兒活動中有價值的閃光點,并以此為線索開展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提升教師在主題活動中觀察幼兒并給予適宜的指導與支持的能力,關系到幼兒主題活動能否順利開展,能否有價值開展的關鍵。
(1)評估技能:成人廣泛收集兒童心理、生理、社會資料,并加以分析、研判、診斷、堅定,以便能充分了解兒童,并幫助他們增強了解自我的能力。
(2)提供信息的技能:給發展中的兒童提供更客觀、充足的相關信息與資訊,以便他們能在復雜的社會中做適當的選擇與決定。
(3)咨詢技能:具備語言溝通的能力。
(4)評價技能:具備指導工作時的評價能力,以便發現指導的不足之處,進一步改進指導的方法與策略,促進兒童發展。
在研究中我們以案例為載體,梳理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關鍵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引領教師深入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以實踐來驗證,引導教師將研究的方法、策略運用于工作實踐,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選取不同層次的教師(1年新教師,5年教師,10年成熟教師)為樣本,利用照相、錄像等手段積累研究材料,中心組成員對班級教師開展主題活動及活動指導情況,進行蹲點式資料收集。收集素材后,通過中心組成員研究,羅列、分析、歸整問題。
(1)青年教師:在主題活動的組織中,往往摸不清主題開展的脈絡。主題活動進行中,在教師的引領下,幼兒完成一個又一個活動,收獲更多的是散點的經驗,老師更多的認識是某一個活動、某一類課,忽略了幼兒要在探索某一主題內容中建構較為完整的認知體系。
(2)5年左右工作經驗的教師在活動的組織中往往更加注重教師的主導地位,而輕視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往往更加偏向于知識的傳遞者,從而忽視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3)10年以上教師往往會忽視學習過程中培養兒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品質的培養。
(1)觀念上。
教師還沒有真正認識直接經驗的學習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能夠認識通過探索、交往等實踐活動豐富幼兒多方面直接經驗的教育價值以及教師的日常態度言行對幼兒發展的重要影響。
對幼兒開放式學習、自主式學習的意義認識不明確。引領幼兒自主探索式的學習不夠,怎樣將教師的教育目標轉化為幼兒的學習需求和動機不夠,在教育活動中滲透更加“開放”的思想不夠。

(2)能力水平上。
教師的專業成長中的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能力不強,造成教育目標制定的指向性不強,對主題活動中到底要干什么以及對兒童發展到底要起到什么作用,應有哪些知識、能力的增長點不夠清楚。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不夠。特別是圍繞活動目標和重難點的引領性提問、啟發性提問不夠。
在教育活動中觀察幼兒,發現有教育價值的信息進行捕捉的能力不夠,觀察能力不強。根據幼兒的表現和需要,調整活動,給予適宜的指導,給與幼兒回應的能力不夠。
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達表現的機會能力不夠,對支持和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不夠。表現為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的指導語言不恰當、指導行為不夠恰當。
通過以上的分析,為進一步把握不同教師的指導能力和水平,為采用適宜提升教師指導能力策略研究提供實踐依據。
(3)在主題活動中對教師應具備的支持主題發展的能力分析。
對兒童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進行解讀的能力;
教師對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興趣點以及關注的事件進行篩查的能力;
教師采取適宜的教育策略對幼兒的活動行為進行積極回應的能力;
教師對自己的教育行為進行反思的能力。
在研究中,我們以案例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對提高教師指導能力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和梳理。
在研究中,發現和針對教師在陽光開放式主題活動開展中的共性難點問題,組織教師開展研討,突破難點,找到解決的方法、策略,更新教師的教育觀,提高教師捕捉有價值教育契機的能力,以便對幼兒給予積極的回應。
例如,在大班主題活動“秋天”,小木工們正在敲敲打打地忙活著為小鳥搭建過冬的房子。琦琦一不小心碰翻了裝釘子的小盒,釘子撒了一地,琦琦馬上開始撿釘子。因為釘子很小很多,琦琦還叫小伙伴們幫他一起撿,孩子們都來幫忙。這時雯雯突然跑到科學區拿來了磁鐵玩具,小伙伴全都受到了啟發,紛紛拿來磁鐵玩具吸釘子。老師正在感慨孩子們具有聰明才智,事情發生了變化,“我一次吸起了這么多!”“我的釘子都立起來了,真好玩!”“你看我的,像個小房子!”……孩子們吸起釘子不再馬上放回盒子里,而是不停變著花樣玩了起來。


顯然,幼兒的活動內容已經偏離了既定的教育目標,在撿釘子這個突發事件中,幼兒的興趣點轉向了吸鐵石吸釘子這個活動中。老師們看著幼兒游戲很糾結,是糾正幼兒的“錯誤”,還是任由幼兒探索,帶著這個問題老師們進行了研討。
我們首先分析了“管”與“不管”哪種情況對幼兒的發展更有利?
管:能夠培養幼兒快速收拾整理物品的習慣,盡快回到教師既定的活動軌跡中。
不管:幼兒在活動過程中不但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斷地探究和嘗試等良好的學習品質,而且獲得了有關磁力這一科學現象的直接經驗,善加利用和總結,孩子們就有可能延續和拓展這種學習興趣,收獲更多。因此,老師們最后一致認為,遇到類似情況,老師應該在保證安全和正常秩序的情況下給予幼兒更加寬松的探索環境,更多地考慮怎樣做對幼兒的發展更有價值,而不拘泥于教師的預設教育目標。
幼兒園主題開展過程中是一種進程中的、追隨兒童的活動。通過觀察和傾聽兒童,教師可以得到關于兒童問題、知識、技能、和興趣的線索,從而以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為線索,開展主題活動。從主題提出、主題甄選、主題策劃、問題解決、過程參與都體現幼兒想法。幼兒行動、游戲在前,教師主導在后的一種主題活動,在研究中,我們依據主題開展的進程節點進行研究,使教師的指導策略能夠推動主題活動的開展。
例如:中三班的主題活動“水”,在“小廚房”里有兩種手動榨汁機,一種是碾壓式榨汁機,一種是搖把式榨汁機。那天在教育活動“我做的飲料”中,兩個小朋友分別選擇了兩種榨汁機榨果汁,操作中,兩個孩子提出要比一比哪種榨汁機榨出的果汁多,于是分別開始用各自的榨汁機榨半個橙子,結果出來了,孩子們一致認為搖把式榨汁機榨出的果汁多,還向老師進行求證。
很明顯,由于兩個盛果汁的容器底面積不一樣大,所以這個結論從科學上無疑是錯誤的,但是怎樣讓幼兒自己發現問題,并能夠自己探索找到答案呢?教師們把這個問題帶到了教研活動中。


經過討論,老師們制訂了主題推進的方案。在第二次的活動“我的小手真能干”,即上次活動的分享環節,教師是把問題拋給孩子:“兩個小朋友得出這樣的結論,你們覺得對不對?”由于孩子們是直觀形象思維,所以大部分幼兒應該與游戲的兩名幼兒得出一樣的結論,接下來老師會引導幼兒觀察容器底面積并提問:“它們一樣嗎?怎么不一樣?底兒的大小和果汁榨出來的多少有關系嗎?這兩個榨汁機榨出的果汁誰多誰少呢?”問題提到這里,教師就暫時停下了,把思考的時間留給了孩子。慢慢地,孩子們的意見出現了分歧,有的還是堅持原有觀點,有的則開始猶豫了,孩子們討論起來,但由于對科學原理并不清晰和表達能力的局限,孩子們發現通過語言交流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比較方法呼之欲出,老師應孩子們的要求提供了有刻度的量杯。
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進行了比較,還有孩子又提出了:不用量杯,兩個一樣的小杯子也可以比較出來……實驗和討論還在繼續著,真相就這樣在探索中發現了!
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核心要素的解析以及教師的研討碰撞,梳理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師指導策略和經驗。
通過文獻研究的方式,對相關的經驗、理論進行整理,便于我們在研究中借鑒、運用。
是運用教學實例作為教材,與教師通過了解、分析、研究、評價教學實例,掌握教學原理、規律,分析教學中的優勢與不足,提升教師的指導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例如,在研究中,我們借鑒應彩云繪本教學方式,以繪本中某一價值點開展主題活動。主題活動“檸檬蝶”就是根據繪本中檸檬蝶鍥而不舍終于找到花海的故事進行挖掘,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主題童話劇的創編。
在研究中,我們根據教師出現的共性問題或教師在主題活動中出現的優秀案例,組織教師進行現場觀摩和診斷,并提出改進策略的方法,從而提升教師的分析、反思能力。
在研究中,教師最大的收獲是:
用“心”工作——尊重兒童,走近兒童,走近需求,助力發展。
用“腦”思考——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適合嗎?怎樣能夠更好些?
用“眼”幫助——放低自己,站在幼兒身后,由包辦代替為鼓勵與支持。
我們感覺到:幼兒的觀察能力提高了,合作的本領增強了,樂于探索了,也能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特別是他們的計劃性、堅持性、自我評價等自主意識得到了提高。培養了兒童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好品質、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