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菁

“調查顯示,2018屆畢業生普遍認為工作不只是滿足生計這么簡單,滿足自身興趣、實現自我成長更重要。數據顯示,52%的受訪者更看重個人興趣,43%的受訪者認為能夠有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及自我成長是求職中必要的考量標準,21%的受訪者看重薪資水平。調查中發現,慢就業人群中,有超過60%的受訪者曾經有過職業規劃,但并不清晰。近20%的受訪者并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且非常迷茫;擁有非常清晰的職業規劃,知道自己將來做什么的僅占20%。
對于大部分畢業生來說,畢業后無非三個選擇“就業、出國、考研”。就業,能快速融入社會,在經濟上早日獨立。出國和考研可以增加日后擇業的砝碼。這三條途徑看似不同,但最終目的卻是一樣:謀得一份好工作。
22歲,剛剛畢業的張玨是一個標準的“出國黨”,每天耗在圖書館的她看起來格外疲憊。“從去年開始,我已經考了三次雅思,爸媽給我下了‘最后通牒’,年底再考不過,就必須找工作。說實在的,前兩次復習考試,我還有點熱情和自信,現在越復習越沒信心,尤其是口語,感覺沒有任何進步。這次壓力太大了,我現在什么都背不下來,腦子一團糟。”
張玨說,她其實也有種預感,年底這次應該還是考不過雅思分數線,但即便考不過,她也不想找工作。“如果考不過,我就和父母商量,出國先讀半年語言學校,反正無論如何,我都不打算就業。”對于為何如此排斥就業,張玨解釋說:“有個學姐,已經工作兩年了,她經常在微信向我訴說職場菜鳥的心酸故事。比如同事算計她、領導下班前一分鐘要求加班,跟她相比,自己現在挺好的。”當被問到早晚要工作時,她說:“出國留學至少能鍍一層金,回國找工作起點會高一些,這些‘職場小事’在大公司應該比較少。”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選擇一份職業,就意味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每天面對同樣的工作。對于年輕人來說,沒有新鮮感的生活無異于一種“酷刑”。
23歲的楊晨目前在一家線上旅游平臺實習。“只要想到將來要幾年如一日地坐在辦公室做同樣的工作,我就頭疼。于是我和父母商量,請他們將大四一年的時間交給我自己安排。我要用這一年來尋找目標,他們非常尊重我的想法。”
從大四開始,楊晨利用課余時間,去了將近15個地方旅游。不僅如此,她還花了3個月的時間學習潛水。直到上個月,她才開始正式實習工作。“相比已經工作或者考研的同學,我現在的進度簡直是太‘蝸牛’了。大四這一年,父母沒有逼我跑招聘市場,而是讓我找尋目標。我之前一直對旅游APP感興趣,現在的實習也是為日后積累資源和經驗,希望一年后我自己能做一個旅游線上平臺。”
軒軒是個說話乍一聽特別有思路,看不出懈怠和懶散的“95后”。但如果認真和他聊天,就會發現,他的想法太天方夜譚了。我問他:“畢業了,沒找到適合的工作嗎?”他一本正經地說:“對于找工作,我覺得要慎重,現在一份工作不僅是掙錢的工具,還要能體現我未來的志向和興趣。另外,我畢業后一直在做多種準備,現在國家有很多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我一直都在和同學找項目,想自己當老板。與此同時,我從大四開始復習考研,雖然第一次沒考上,但我想再考兩次,反正創業、考研、工作這三條路,對我來說,走哪條都行,都先準備著吧。”
和軒軒聊天有種被套路的感覺,我甚至懷疑他從小看多了明星訪談,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和別人“打太極”的“技能”。聽完他“太極式”的回答,我問:“這三件事一起準備,難度很大吧?”軒軒說:“就算考研失敗,但能多學點英語也沒壞處。就算創業不成功,但能鍛煉多樣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新體驗。至于工作,我還是要慢慢找,我一直覺得,找工作和找媳婦一樣,要靠緣分。”
不理性的慢就業可能發展成為懶就業、怕就業。采訪中,我發現畢業后不想找工作或者不著急找工作的年輕人并非個例。一方面這些年輕人的家中比較殷實,父母不著急讓他們掙錢。另一方面,他們對于未來職場中將面對的種種不可測的情況有些逃避情緒。其實,年輕人想出國、創業,包括想找到奮斗目標都不是壞事,但這些目標都不應該成為逃避就業的借口。
天津一家創業園區的負責人介紹,現在大學生都低估了創業的難度。“在我接待過的大學生里,帶著好創意來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腦子一熱就過來了。最經典的一個案例是,媽媽替孩子過來咨詢創業手續,我跟她聊了半天才知道,她孩子去年就畢業了,可一直都不找工作,今年剛一提出想創業,他媽媽就趕緊替他跑手續,這哪是他創業啊。現在大學生把創業想得太簡單了,以為只要有想法就行,可現實真不是這樣,如果在創業之前不做足功課,最后肯定是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