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何園園
(1.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7;2.河南公路項目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中亞是世界第三大能源主產區,五國分別以石油、天然氣、能源工業、水電能源各具特色。以BP公司2017年數據分析哈、土、烏三國的石油和天然氣能源的開發歷史和現狀。以期為中國西氣東輸工程和能源進口貿易的發展提供參考。
探明儲量方面,2016年中亞天然氣以19.53萬億立方米占全球總量10.47%,石油以311.9億桶占據全球總量1.83%。土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占中亞總探明儲量的89.50%,哈國石油探明儲量占中亞總探明儲量的96.18%,中亞國家能源分布具有極強的區域分布非均衡性。
由圖1可知,1985年以來,中亞天然氣生產總量一直高于消費總量,差額先降低后增長最后趨于平穩,2011年以來中亞天然氣產量增加中大部分是滿足其內部需求。2016年末,中亞國家天然氣生產總量為1494.85億立方米,消費總量為942.46億立方米,差額為552.39億立方米,占生產總量36.95%。1986年以來,中亞石油生產總量總體高于消費總量,差額變動以1998年為轉折點,與生產總量變化趨勢大體保持一致。2016年末,中亞石油生產總量為9455.14萬噸,消費總量為2263.99萬噸,差額為7191.15萬噸,占生產總量76.06%。中亞國家天然氣和石油能源具有充足富余,出口貿易優勢明顯。

圖1 1985-2016年中亞天然氣、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差額
中亞煉油能力(千桶/天)從1980年525增加到2016年的853.11,增幅為62.50%。1985年和1997年的增長分別來自哈國140和烏國57,1991年土國增加的80與哈國減少的30煉油能力相抵總體增幅為7.13%,2013年后哈國和土國煉油能力的增加使中亞總體煉油能力提升。
中亞能源儲藏分布具有非均衡性,中國應有區別、有重點進行能源合作;蘇聯解體和經濟危機對能源產量影響較大;中亞天然氣內部消費量增加。同時,中亞能源消費量對經濟危機的彈性較小,產量與差值的彈性較大。在保持生產水平一定的情況下,中亞國家能源內在消費需求的增加導致可用于出口貿易的資源量減少,進行改革和恢復經濟的迫切需求增強了中亞各國能源出口的訴求。
3.1 哈國的石油
哈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2016年探明儲量占中亞96.17%,產量在中亞占比中超過八成,其消費量占產量的16.65%,開發合作潛力極大。采取“休克療法”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的較大影響。石油產量自1991年持續減產至1995年逐步恢復,2010年后穩定在8000萬噸左右;消費量自1991年大幅下降后未有明顯改善,目前穩定在1200萬噸左右。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石油價格下降刺激進口國增加石油進口量,恢復經濟的強烈訴求也促進哈國石油產量增加。
3.2 土國與烏國的天然氣
土國蘊藏了豐富的天然氣,2016年探明儲量占中亞將近90%,全球占比將近達到10%,667.9億立方米的產量占中亞總產量半壁江山,消費占其產量的44.17%,占中亞消費總量的31.31%;出口量占產量的55.80%,占中亞總出口量將近60%。天然氣產量自1991年開始下降至1998年120.4億立方米,后逐步回升至2008年660.6億立方米,又發生了斷崖式下降,接著恢復產量水平;消費量總體呈上升趨勢,與該國經濟發展多帶來的內部消費需求增加密不可分;在產量遠高于消費量的情況下,兩者的差值表現為與產量的變化趨勢保持一致。
對比分析烏國與土國能源發展的不同之處,2016年烏國天然氣探明儲量是土國6.21%,但產量僅比土國少40.2億立方米,消費量占產量的81.82%,是土國消費量的170.10%,出口量占產量的18.16%。烏國產量總體呈上升態勢,2008年發生較大幅度下降;消費量經過波折在2016年回升至與2002年相當水平;產量與消費量的差值在2003年猛增至100億立方米左右的較高水平。烏國的天然氣生產主要是滿足內部需求,國內能源行業2000年之后的深刻變革確定了能源工業發展水平在中亞處于先進水平的地位。
通過以上對中亞國家能源發展現狀的分析,可得到以下基本結論:(1)中亞能源資源豐富,但呈現非均衡分布的特點;(2)蘇聯解體對中亞國家天然氣產量、出口量和石油消費量影響較大;(3)中亞國家經濟恢復帶來了內部能源消費需求的增加;(4)中亞國家發展經濟、產業改革的迫切需求使其通過不斷擴大能源出口規模來提供支撐;(5)中國作為一個地理毗鄰、政治穩定、能源需求規模大的國家,是中亞各國能源出口的較好選擇,與中國“一帶一路”對接互通是中亞各國的較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