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震,趙妍丹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計算機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飛速發展,以及存儲設備、終端設備、傳感器等硬件設備的不斷升級,全球數據的產生、采集、分析、應用等方面都呈現出爆炸性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是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核心目標。數字經濟作為數字中國建設“三位一體”中的重要一環,給企業的發展和管理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企業應當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尋求現代企業管理的創新模式,從而推動企業更好地向前發展。
數字經濟是我國大數據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共同構成了我國未來的大數據時代。在大數據戰略中,數字經濟負責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數字政府負責提升政府治理效率,而數字社會負責改善社會運行狀態,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完整的數字體系。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經濟活動。經濟活動與大數據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融合,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逐步下降,而規模效應顯著提高。經濟活動的決策理論不斷被顛覆、新的決策模型不斷被創造,大數據成為重要的手段和支撐[1]。新業態、新模式、產業鏈的深入細分,都表明經濟活動進入新的活躍周期。
創新是一種珍貴且重要的社會實踐。讓巴蒂斯特·薩伊對創新的定義:創新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彼得·德魯克認為:創新就是通過改變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價值和滿意度[2]??梢姛o論是從供需關系的供給維度來考量還是從需求維度來考量,創新對企業發展乃至社會經濟增長都是至關重要的。而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為企業管理創新提供契機。
現代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家在企業中的本質就是進行管理上的創新。在經濟活動中的創新就是通過對不同生產要素的排列組合,達到優化產出降低成本的過程。在傳統經濟學模型中Y=AF(K,L),其中Y表示產出,K表示資本,L表示人力成本,A表示當前技術條件下的生產率。但是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其作用體現得越發明顯,故當今經濟增長模型已變為Y=AF(D,K,L),其中D表示數據。這就要求企業對管理創新有著從思維到機制的體系性創新,從企業的戰略分析、決策機制、組織生產、銷售物流等全流程工作都必須立足于大數據技術,才能與時代發展步伐相吻合,有效實現企業長足發展。
追求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總是企業的最重要的發展目標,而管理的創新總是帶來了企業新的經濟增長或成本的降低,始終在為企業利益最大化而服務,這是企業管理創新的內在動機[3]。但在傳統企業時代,由于認識的局限性,創新的動機始終是趨于短期化和局部化。數據和大數據技術賦予了企業更為宏觀的歷史視角和長期認知,他們倒逼企業的創新需從局部性向整體性轉變、從短期性向長期性發展。短期的獲利動機逐步向長期戰略性的核心競爭力架構的動機轉變。數字經濟下的企業管理不同于以往短期和以獲利為目的創新活動,著眼于長期的創新則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的獲得、潛力市場的占有、用戶群的維持、人才吸納和社會責任承擔。
一方面,政府已不再單純地將GDP作為發展的唯一衡量標準,并開始著重部署面向未來的發展戰略,以搶占國際競爭格局的制高點。另一方面,企業也紛紛開始關注科技創新的前沿領域,并投資建設面向未來的研發部門和項目[4]。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全球研究院“達摩院”,計劃在未來三年內投入1000億元以支持技術研發事業,其研究涵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算法、網絡安全等領域,旨在為人類未來三十年科技創新儲備基礎能力[5]。
企業從誕生之初起即不斷對自身的邊界進行界定和探索,從交易成本理論來考量,在內部協調費用和交易成本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的時代總能較為明晰界定出企業的邊界范圍。但數據作為主要生產資源進入企業后,由于其自身可復制和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價值密度低而總量高的特點,促使企業自身的深度轉變,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使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交易成本的降低對企業的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內部創新機制已不足以適應現在的經濟體系[6]。與客戶的深度交融、企業之間的競合、產學研體系的構建,都促使企業的邊界、創新的邊界逐漸開放和模糊。特別是大數據技術對產業鏈重構和價值鏈的升級,使現在的企業創新邊界更加開放。如在海爾打造的開放創新平臺HOPE中,社群用戶可以分享使用來自世界的知識、資源和人脈,通過集聚效應激活和助推了一系列創新項目。
企業自從成為人類社會創新的主體后,就是以知識為核心,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整合配置,力求新產品的開發、新服務的提供、新需求的創造等一系列活動。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對過往經驗的總結探索即知識的基礎上,力圖證明其因果關系的必然性[7]。而大數據技術對我們的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從傳統的因果證明為什么向數據直接顯示的是什么過渡。當創新的主要資源由知識變為數據時,其主體所必須的能力素養也轉變成圍繞數據獲取、分析和應用的能力,具體包括以下五種:
一是數據采集能力,即能夠掌握數據的獲取方法,從適當的渠道獲取所需要的數據;二是數據儲存能力,能夠以相應格式對不同特點的數據進行保存,并善于連接大規模、高容量的服務器存儲數據[8];三是關聯分析能力,能夠使用關聯、回歸、歸類、社交網絡、自然演化等分析方法,找出數據間邏輯關系并將結果以最優化的表現形式呈現;四是數據激活能力,能夠發掘抽象化的數據、暗數據的潛在價值,更為精準地預判并搜集全面的數據資源;五是數據預測能力,能夠使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建立數據預測模型,利用數據進行更為準確的監測、預測、預警[9]。
傳統的創新總是源自于產業鏈或創新鏈的一環,從而逐步向周邊擴展,進而對整個企業產生影響,而這種從點至面的單向流動式傳統創新模式正逐步被系統性創新所替代[10]。在數字經濟的影響下,創新的過程已從單向流動式過渡到多項流動,各環節的重構與交叉致使創新活動呈現出模糊性、多樣性的特點。正是由于這種特點,不僅使得創新的效果無法估計,也加劇了其輻射范圍內的創新突破。其結果正是帶來了全新的產業變革和企業的組織、管理創新,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企業核心競爭力被不斷重塑。
數據是主導未來的基礎性戰略資源與創新引擎。隨著信息技術同生產生活的交匯融合和互聯網的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式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并進一步對經濟發展、國家管理和社會民生產生重大影響。毫無疑問,隨著國家戰略層面的系統性前瞻設計,數字中國將加快落地,未來幾年將是數字紅利充分釋放的擴展階段。我國進入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時期,企業只有緊緊抓住數字經濟建設的核心,緊跟數字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趨勢,加快進行企業管理的創新步伐,才能賦予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靈魂,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帶給企業核心競爭力,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