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賀 鐘宇光趙梓彤 郭旭偉 鄭金興劉 旭
1.哈爾濱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2.哈爾濱工程大學國際合作教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隨著信息多元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素養已經成為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碩士論文對于評價留學研究生來華從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華留學生總人數、生源國家和地區數、我國接受留學生單位數及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人數四項均創新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表現出了以下新特點:
一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成為來華留學生主要生源國。來華留學前10大生源國中,韓國、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4國生源數均有所增長,其中巴基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同比增長均超過10%。來自亞洲和非洲的生源較上一年分別有6.5%和19.47%的增幅[1]。
二是學歷教育留學生逐年增多,生源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在華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為184,799人,比2014年增加20,405人,同比增長12.41%;2015年學歷生人數占在華生總數的比例為46.47%,其中研究生占在華生總數的比例為13.47%,均較2014年有所上升。下圖為哈爾濱工程大學近幾年的留學研究生的畢業情況(見表1)。
由上面的數據看出,對工程大學而言,學歷教育已經是留學研究生的主要形式。取得學位是留學生教育的標志性檢驗標準。留學生教育的這種目標和導向所迎來的質的蛻變,將倒逼我們以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全面審視和提升留學生培養的質量。因此既充滿挑戰又面臨重大機遇。
由于語言交流障礙、多元文化碰撞、不同價值觀的沖擊、專業基礎知識融合與博弈直接反映到留學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方方面面。由表2中可以看出每年仍有部分留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延期獲得學位。其中學位論文的綜述環節,已經成為留學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瓶頸。
研究留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文獻綜述的過程特點和批判性信息素質培育,具有廣闊應用前景,不僅僅適用于服務“一帶一路”的來華留學研究生,而且其中程序化、體系化、技術化的過程對于全體研究生的思維和過濾化信息培養能力也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從現有的5年來的有關實踐得結果看,可以預測,這種高效的批判性信息素質培育將對留學研究生的整體學術能力有實質而有效的提升。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于1989年將信息素養定義為“能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以及有效地搜索、評估、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美國及一些西方國家(如澳大利亞)等,在各個教育階段對信息素養的教育都付出了實踐論證。從國外實施信息素養培育以來,對于學生社會價值及面向人文因素的培育方向尤為突出,大體可概括為基于信息獲取,著重面向研究能力及道德素質的培養,這些方面都值得我們去借鑒[2-5]。

表1 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2017年的學歷留學研究生的畢業情況統

圖1 調查問卷設計
基于以上標準,設計針對留學研究生信息素質與綜述寫作的問卷。隨機抽取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在讀的123名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樣本。本調查問題的設計分為對信息的需求程度,信息的獲取與檢索工具使用,信息的加工與處理常識,信息向自己科研課題的轉化,信息素養,文獻綜述與信息的關系幾個方面。
基于以上5項標準,設計針對留學研究生信息素質與綜述寫作的問卷。隨機抽取了哈爾濱工程大學在讀的123名博士研究生或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樣本。(圖1)
本文給出的此調查問卷爆發出了許多有關于信息素養及學位論文完成的問題,45.65%的被調查者獲取信息還處于被動的狀態,需要通過別人或是社會力量客觀的發出最新邀請或動態。36.59%的學生對信息素養一點也不了解,52.03%還僅僅只是聽過一點;43.05%的學生不熟悉檢索信息需要掌握的計算機操作知識;13.82%的學生還不能權衡信息有償獲取對自己科研進展的利弊;本科階段開設過信息素養的學生只占到了一半;3.25%對于文獻搜索的技能掌握不足。
關于留學生在文獻綜述中所面臨的翻譯等問題,留學研究生應在自己文獻綜述過程中除了利用自動解決方案(比如在線字典翻譯)和人工參與解決方案(比如中國學生幫助互動翻譯)之外,還要積極使用利用SCI和專用數據庫與google和百度等開源數據庫,由notepress類文獻記錄軟件進行文獻的記錄、引用、評價的方法。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