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社會對職業教育仍存在偏見,職業學校教育質量還不能滿足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要,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重要主體的作用尚未有效發揮……經過十多年的變遷,2004年7月15日施行的《上海市職業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面臨諸多新問題新挑戰,修訂條例成為2018年市人大常委會正式立法項目。7月25日上午,市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分組審議了條例(修訂草案),常委會組成人員和列席人員、人大代表紛紛獻計獻策。
條例的高度、前瞻性、適用性不夠?
修訂條例既是落實中央和國家有關戰略部署的需要,也是固化上海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破解相關難題的需要。
“要注重條例的前瞻性,站位要更高,立足本市,面向全國,走向市場,與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相適應”,黃山明委員認為,要與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相配合,把某些條款推敲得更嚴密。戴志浩委員指出,如何面向未來做好布局,職業教育要有足夠前瞻性,將來才會事半功倍。
田春華委員認為,條例(修訂草案)整體高度和前瞻性有待提高,“特別是最新的職業教育環境中所出現的新情況要規范起來”。他和吳健生、鄭沈芳委員都提到了網絡教育問題,認為網絡、線上的職業教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建議考慮網絡領域等新業態職業培訓。教育領域、培訓市場中網校發展非常迅速,網上培訓的內容涵蓋廣泛。網校也是職業教育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條例中沒有涉及。現實中網校發展已經遇到了很多問題和障礙,但從條例的規定中無法得到解決。田春華委員還提到中外合作辦學,“包括到境外辦教育和境外機構到境內來辦教育,這里面的規定都是宣誓性的、原則性的表述,只是提到按照某規定辦理,實際指導意義不大。目前,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職業教育很重要,這是途徑之一”。
戴柳委員今年上半年到嘉定區職業學校調研,發現有些情況和現在的規定不一致。“比如在專業設置、教學方式上,雖然條例(修訂草案)規定了‘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但在實際操作中,職業學校在這方面還是比較欠缺,希望能夠規定得更細、更有針對性。”
而毛放委員認為,條例(修訂草案)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要求職業學校應當開發完善相關的“專業教學標準”,這一規定的可行性、操作性如何,應當予以研究。
校企怎樣合作教出“能用會做”的人?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不強,是職業教育亟需破解的難題之一。條例(修訂草案)增加了“校企合作”一章,明確了校企合作的原則和要求,規定了校企合作的具體方式和保障措施,是此次修訂的一個突出亮點。在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紛紛為如何更好地發揮“校企合作”的作用而出謀劃策,認為要再細化,再增加篇幅。
過去,工業企業都是自己辦培訓學校,很多優秀的人才都是從這些學校出來的。但是現在企業招人不是招技術工種,要招大學本科以上的人員,這些人員悟性很高,學習能力很強。“所以我個人認為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在政策上如何讓這些職業學校的培訓與企業的需求結合更密切,按照企業需求、市場需求來進行專業人才的培訓。”施超委員說。
戴柳委員曾在企業工作過,有過一些相關經驗。他說,當時企業用的較好的工人不少是自己學校培養的。一個企業不是靠幾個人,而要靠一批技術人才。他認為,關于校企合作的條文指導性、原則性多了些,針對性、操作性較欠缺,希望能夠讓有條件的企業舉辦職業學校,而不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
如何處理好職業教育的超前性、適用性和企業需求的緊迫性之間的關系很重要。肖貴玉副主任說,很多職業教育的內容光從書本上學不到,必須要手把手教,如何讓有真本事的人把工藝傳給學生,培養匠人是關鍵,建議把工廠中的能工巧匠去職業學校任職教人的渠道給打通。袁雯委員認為,要明確企業的責任、學校的要求、校企合作的渠道。和其服務的企業相比,職業學校處在弱勢,建議要強調企業把崗位要求融入學校教育,幫助學校培養合格崗位人才。
列席會議的法工委副主任委員孫福慶認為,職業教育教師本身的素質和技能到什么水平非常重要,條例(修訂草案)雖然講到了教師的培養,但還不到位。袁雯委員建議,對職業學校的教師要有從事所教專業的崗位工作經歷的明確要求。
本身就是工程師的何紅民代表認為,職業教育一定要強調產學結合,“職業培訓就是干活的,我是工程師,我初中畢業,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一步步考出來的,我感到光有技術沒有文化也不行,所以產學結合的通道要打通”。他還強烈建議,基層一線的特殊操作工種也應當納入職業培訓的體系,否則會造成很多矛盾和問題。另外,他認為還可以發揮社會的力量,通過開辦夜校等形式,推動職業培訓。
魏東委員認為,在立法的時候,產學研合作要明晰表述,這是重要的引導作用。希望政府及全社會能夠真正關注產學研用,關注整個產業鏈來解決問題。
高德毅委員表示,現在職業教育給學生實際操作、訓練的機會比較少,要鼓勵職業學校學生更多地到企業實習見習。建議條例(修訂草案)完善相關鼓勵政策,明確操作規范,動員全社會力量,給予企業更多積極性,騰出更多的崗位,提供更多讓學生實習、見習的機會。黃山明委員則建議明確給予開展校企合作的企業稅收優惠,建立企業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機制,改善校企合作難的現狀。
如何支持保障職業教育和培訓?
隨著職業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化發展,職業教育的相關體制機制迫切需要進行優化。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代表們認為,條例(修訂草案)還需更有操作性,要接地氣,有些規定要更細化完善,該有的比例、該有的定量要明確,才能更好地支持和保障職業教育和培訓。
條例(修訂草案)中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進行教育投入,田春華委員建議準確寫出比率,對今后實施和執法檢查都比較方便;對于“職工教育培訓費主要用于一線”,也要明確具體數值。
列席的胡秀靖代表提出,條例(修訂草案)第四十五條規定,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可以面向社會開展師資培訓等工作,建議進一步明確師資培訓工作的標準、師資待遇。
鄭沈芳委員認為,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中一些好單位的作用,要認定高校、大型企業、集團等在職業教育中的價值,寶鋼、金山石化等企業有很好的職業培訓能力,建議對社會開放,充分發揮他們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政府要有些支持。
戴志浩委員認為,保持職業教育投入的持續增長,非常有必要。應該像重視科研一樣重視在職教育、終身教育,要有實質性的具體措施指導引導企業、學校,如對在職教育和校企合作方面做得好的企業,適當抵扣繳納的教育附加費等。
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專業技術職稱貫通制度,是本市落實國家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為拓展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提供保障。沙海林副主任提出,條例(修訂草案)第六十五條關于推行學歷證書、技能評價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很必要,但比較籠統,缺少具體的實施內容。鄭沈芳委員認為,對中職、高職到本科的貫通式培養,要進行認定,在條例(修訂草案)中要有所體現。
吳健生委員認為,第四十六條感覺會產生對職業教育學歷證書含金量不高的認識。袁雯委員則建議將第四十六條修改為:本市建立職前職后一體化、學歷與非學歷銜接的職工終身學習機制,建立職業教育學習成果包括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等與成人高校學歷教育學分認證轉換制度,建立職工個人終身學習檔案,實現職工各類學習成果的積累認證和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