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
在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著走路的時期,即學生學習生活的入門和啟蒙階段。在這個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首要的教育目標,強調的是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是指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學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意味著學生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適應學校的學習,與師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同時還能適應社會生活。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專門的學科,又有與其他學科、校園活動、家庭社區等的共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可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促進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促使學生發自內心主動地去認知、去分析、去探究,培養和健全良好學習的精神和狀態。
一、“雙管齊下”克服學生學習厭煩心理
小學生易動,調皮,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幼小的心靈處于呵護時期,極易受外界影響而導致心理“善變”。尤其在學習中,學生剛開始對各門功課充滿了好奇心和新鮮感,但是一旦學習的效果沒有達到自身期望,容易影響學生對未來學習應持有的積極態度。針對這一厭學心理,一方面借助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疏導”,提高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融合各種課堂教學智慧與方法進行現狀扭轉,“雙管齊下”必然會讓學生克服對學習的厭煩心理,產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針對一些小學生對學習產生的厭煩心理,開展“認識我自己”“優點轟炸”等心理活動課,教師創設了各種情境,讓學生通過畫一畫、議一議、玩一玩、說一說、寫一寫等環節,看清自己的優缺點,正確評價自己,欣然悅納自己、接受自己,引導學生學會量身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將大目標細化為每一個小目標,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逐步重拾學習的自信心。在整個課堂掀起討論熱潮,產生積極的正能量,以此也感染那些缺乏自信、對學習有厭煩心理的學生,讓他們重新認識自我,學會和掌握調整厭煩心理的方式方法,從厭煩學習的心理陰影中走出來。
二、追根溯源改善學生學習倦怠現狀
學習倦怠被定義為長期面對課業壓力中的學生,對學習以及相關學習活動產生了精力耗損,學習自信心下降,對學習持負面態度。小學生正是處于初步進入正軌教育的群體,因此,對他們產生的倦怠心理教師要做到追根溯源、找準病因、對癥下藥,催生學生能夠面對長期的學業產生積極的精神動力,始終對學習充滿興趣,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而造成學習倦怠心理的主因包括,學生對知識還沒有產生足夠的認同感,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更加趨向于負面思維,自身動機水平降低,情緒調節能力弱化。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提倡教師對所教學的內容做到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將數學公式、語文古詩、英語單詞等內容的教學任務做到與實際生活相連,讓教學內容與生活貼近,改變課堂與生活脫節的現象,讓學生能夠與現實中的實例互動,與父母參與互動,與學生討論互動。學生通過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親身參與解決獲得智慧啟迪;通過與父母互動完成背誦等課業任務,父母給予學生真誠鼓勵和表揚獲得情感支持;通過與其他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大膽交流探究、暢所欲言獲得自我成就感,從而對知識心生熱愛,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學習興趣具有持久性,自我效能提高,產生積極思維,自身動機水平提高,不斷強化了情緒調節能力,從而也逐步減少了學習倦怠感。
三、因勢利導消除學生學習畏難心理
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遇到解題錯誤、回答不正確、理解能力欠缺等問題,學生個體品嘗到的是失敗滋味,不自然的畏難情緒和消極情緒滋生,畏難心理的產生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和“絆腳石”,由此也導致了學生沉浸于自卑中,無法對自己做出準確客觀的評價。畏難心理越嚴重越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健康成長。本著“生活目標要切合實際”“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準確估計”這兩個現代心理健康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這一心理問題,并做出一番分析和探究,切實制定解決方案。教育學生在學習中既要正視自我,也要正視困難,讓學生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順順當當的,有時候要經過較長時期的艱難困苦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教師通過舉實例、講名人故事,面對面與學生交流,鼓勵他們不畏困難,要勇敢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最終獲得成功。通過心理活動課“雞蛋的成長”,讓學生體驗到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敢面對。借助學習生活、競賽、游戲等教學形式,通過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的營造,設置各種層次不同的學習“障礙”,讓學生體驗困難,學會勇敢戰勝困難,讓學生在克服困難中培養自信,學生參與其中,鍛煉意志力,自主形成“只有堅持不懈戰勝困難,才能夠取得最后的成功”的心理暗示,讓學生意識到學習必須經過一番努力,困難才會迎刃而解,學生獲得真實的情緒體驗,從而正視所遇到的學習困難,使其學會在成長之路上鍛造心理健康的韌力和耐挫能力。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專門的學科教育,還要與其他學科相融合,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厭煩、倦怠、畏難等心理不良情緒,及時破解這些影響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障礙物”,學生才能夠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衛生習慣,由此形成和培養自我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也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