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烜懿
隨著國家對防災減災及公共安全的重視,應急產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我國應急產業的發展情況如何?未來將往哪些方向發展?本刊約請全國應急產業聯盟執行副秘書長、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宋烜懿就其調研所得,進行深入介紹。

全國應急產業聯盟執行副秘書長宋煊懿(左三)在企業調研應急產品
2007年8月,《突發事件應對法》正式頒布。按照法律的精神和要求,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一直在推動應急產業的發展。
10多年來,應急產業從“找不到、調不來、用不好”,到如今門類齊全、每年產值數萬億元的規模,已經成為我國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導下,按照“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要求,應急產業迎來了一個轉型發展的新時代。
2007年底,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華建敏首次提出發展應急產業,至今已經11年。11年來,應急產業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一是自發的無序發展階段(2007-2014年)。這一階段應急產品的需求很少且不穩定,產品生產基本屬于市場牽引的自發狀態,大多應用于“救”災,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樹地震、2012年的松花江流域大水等重大事件,短時期內產生了大量需求,企業生產既盲目又無序,基本沒有以應急為主業的企業,應急產品在企業的總產值和銷售收入中占比較小,大都不超過10%。
二是政策引導的快速發展階段(2015-2017年)。2014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對應急產業的概念、任務、發展方向、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了相關部門和各地政府的具體任務分工。在政策引導下,很多有實力的公司開始把發展公共安全、應急裝備作為業務重點。一批有實力的企業走向資本市場開始快速成長。
三是高質量的整合發展階段(2018年以后)。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和國務院機構改革總體部署,未來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將更加科學、高效。應急管理將成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公共服務機構、社區家庭等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重要任務。為此,提供支撐的產業將逐步由過去“小散亂”局面向軍民融合、多種技術融合的“跨行業、跨部門、跨災種、跨地區”整合發展,應急產業將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產業集聚、創新集聚區將逐步形成,在政策、需求和資金等各種力量共同推動下,應急產業將步入規范、有序、高質量的整合發展階段。
當前,應急產業發展面臨著“行業定位不清晰、整體技術水平不高、產業體系不健全、需求不穩定不確定、政策落實滯后”等諸多問題,對應急產業的重視給人“呼聲高、措施少,政策多、落實少”的印象。應急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需求尚未有效釋放,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很多領域缺乏強制性產品配備標準,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政府和企業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是“能免則免,能少則少,能應付則應付”,產品市場需求與公共安全形勢需要尚不匹配。
本輪機構改革之前,我國的應急管理為專業條塊分割式管理體制,各部門以災種劃分職能范圍,職責普遍“小而全”,加之各種因素導致的對進口產品的盲目偏愛,國內企業普遍無法做大做強,生產工藝落后,“小、散、亂”現象較為普遍,產品的外觀較為粗陋,質量的可靠性、穩定性較差。
二是渠道經濟與成本上升“雙擠壓”,企業轉型升級乏力。政府部門和大企業集團各有各的采購招標目錄,采購渠道較封閉。生產企業把大量的精力和資金用于渠道建設和維護關系上。利潤較高的產業鏈末端——銷售環節基本被渠道商掌控,銷售價格的30%~40%被渠道商分走。利潤最高的產業鏈上游——設計研發和“四基”(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長期被國外企業掌控。
以消防車為例,底盤、發動機、變速箱、壓縮泡沫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大量依賴進口,價值占了整機成本的60%~70%,國內企業只是做個安裝、掙一點加工費。制造企業要支付不斷上漲的原材料、人員工資、能源、土地房租等成本,在產業鏈上下游雙重擠壓下,企業大多勉強維持生產,根本沒有能力轉型升級,產品普遍同質化、低端化,國外企業成為我國應急產業快速發展紅利的最大受益者。
三是受傳統管理理念影響,產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為突出。在“重救援、輕預防,重硬件、輕軟件,重產品、輕服務”的傳統管理理念影響下,救援處置類產品發展較快,技術水平相對較高;監測預警、預防防護類產品發展較為滯后,應急服務產品更加稀缺,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不到位,信息資源共享不充分,產業的質量基礎設施——標準、檢驗檢測、認證等高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應急安全知識和能力培訓不足,基金、保險等金融服務欠缺,產業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較為突出,對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的建設支撐作用不足。
高效率的應急管理對產品的速度、效率、精準度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未來,應急產業將由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牽引,實現標準化、系列化、無人化、智能化、融合發展。
針對現有應急產品碎片化、功能單一、各品牌不通用等問題,推動應急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制造標準化,不同產品接口標準化,實現產品和零部件通用。開發不同規格,適應不同場景、環境和需求的系列化產品和系列化解決方案,打破災種的界限,實現產品功能多樣化、模塊化,適應復雜的救援需求。
針對災害現場常存在道路阻斷、條件惡劣、各種危險源交織等問題,普通的有人裝備難以快速深入核心區域,難以在狀況不明確的情況下,實現對救援人員的最大保護。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后,無人機、無人挖掘機、無人裝載機、無人清障車、機器人、無人排水搶險車等無人救援裝備,在火災、道路阻斷、余震坍塌、核生化污染救援、電力巡線、管道和橋隧監測等領域發揮越來越大作用。未來,應急產業將與現代通信、信息、計算機網絡、大數據、智能控制等技術深度融合,實現無人化、智能化發展。
針對現有產品同質化、低端化等問題,要推動突破核心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產業高技術含量、產品高附加值和市場高占有率,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推動應急制造與服務協同發展,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化轉型,提供個性化定制、智能信息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謀求價值鏈上的高端發展。
除某些極專業化的產品外,應急產品設計研發一定要本著“專用與通用結合、平時與急時結合”的原則,擴大產品使用范圍、提高使用效率。在通用性能的基礎上,要提高產品的應急性能,包括在高原、高寒、高濕和極端惡劣天氣下的可靠性、穩定性和環境適應性,以及快速、精準、高效率等對應急產品最基本也是非常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快速、大功率、精準,又要考慮機動性、單兵裝備的輕便性,對產品設計制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國是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損失大的國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應急管理的復雜性和難度不斷加大。進入新時代,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對安全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推動產業規范、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是明確公共產品屬性、制定財稅支持政策。應急產品以支撐國家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為目標,采購和使用多為政府應急管理部門,具有鮮明的公共產品屬性。對于市場規模小、又必不可少的特殊專用產品,可參照軍工產品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政府采購及專用裝備、零部件和原材料進口時,制定增值稅減免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生產專用產品的積極性。各級政府部門應設立應急產品采購專項資金、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源共同推動應急產業發展。
二是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制定技術創新政策。加強“四基”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破現有的碎片化創新格局,推動全產業鏈技術創新,鼓勵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資本共同建立一批以突破重大核心技術為目標的技術研發集群、研究院、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動軍民融合、跨學科融合發展,形成技術驅動型的高質量創新體系,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
三是完善管理標準、制定產品配備和儲備政策。按照《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要求,應急管理“一案三制”(“一案”指制訂修訂應急預案;“三制”指建立健全應急的體制、機制和法制)雖然基本建立,不過很多領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裝備配備標準缺失或者極低,多以應付檢查為目標,對高效應急管理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撐,突發事件發生時,“找不到、調不來、用不好”的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細化應急產品配備和儲備標準,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進行規范。
一是完善產品標準、創造良好的技術服務環境。應急產品多分散在各行業,現有的產品標準尚未考慮應急狀態下對環境和功能的特殊需求,還有很多新產品由于市場規模較小,尚未制定標準,因而無法檢驗與應用。很多標準甚至制定于10~20年前,遠遠滯后于產業發展,急需發揮行業管理部門和社會力量,健全標準體系,制修訂符合產業發展的標準,建立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等高技術服務業對產業的引領、規范作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創造良好的信息服務環境。生產者與使用者、研發機構與生產企業、不同行業之間以及行業內部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平臺,導致大量無效研發、重復投資及市場資源配置困境,需要建立跨行業、跨部門的開放式信息共享平臺,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信息服務環境。
三是整合社會資源,創造良好的社會化服務環境。安全是全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系需要調動社會各方資源,包括物流、保險、社會化救援、全國應急產業聯盟、技術聯盟、行業協會、民間組織、個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建立多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2016年,經工信部批準,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牽頭成立了全國應急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目前,聯盟作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應急產業工作平臺,已經成為溝通政府、研發機構、企業和市場需求方的橋梁與紐帶。未來,聯盟將在產業政策研究、共性技術研發、重大項目應用示范、國際交流合作及產業發展規劃、信息共享、咨詢服務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文化決定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思考方式,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產業只是社會應急管理的重要工具,完善的、高效率的社會公共安全體系需要人來建立,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培養安全意識、學習安全知識、掌握安全技能、擁有安全裝備,只有構成社會的每個器官、組織和細胞都積極調動起來,高效率的應急管理體系才能夠真正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