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鋒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番禺附屬中學 511400)
正當全國上下火熱地研討“如何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時侯,另一個詞“刷題”卻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成為網絡熱搜.筆者認為,“埋頭刷題”對提高學習成績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對形成學生終身發展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數學核心素養成效不大.為此,數學教師就應該在課堂上做好表率,帶領學生多“抬頭尋路”,從而培養學生分析與思考問題的習慣與能力.
日前,聽了兩節高二年級習題課的“同課異構”,在課堂上,兩位教師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教師甲的課,先從展示典型誤解開始:
因為a,b>0,所以ab>0.


再從典型錯誤中引出用構造函數的方法解答:

然后是教師乙的課,
問:分析題干,a,b>0,a+b=1是解決本題的前提,看到它,你有什么想法?
問:為什么不直接用基本不等式呢?
生:以前學習過的對勾函數,在(0,1]上遞減.也可以用定義法證明它在(0,1]上遞減.
問:還有其它不同的解法嗎?


老師及時給予肯定,這是通過“函數與方程的轉化思想”進行解題的典型,把方程x2-yx+1=0的解的問題轉化成函數f(x)=x2-yx+1與x軸的交點問題,是數與形的完美結合,確實是好辦法.

生:我是用“三角換元法”,解法如下:



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侯,就是要多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然后不斷地嘗試,尋找最佳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兩位教師講同一道題時,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在一線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的學生,平時學習認真,但考試成績卻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思路沒有打開,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單一,一旦思路受阻,則選擇放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避免不停地“刷題”,帶領學生學會分析與思考,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筆者認為,結合玻利亞的解題教學理論,在解題教學中,課堂上主要要處理好以下一些問題.
課堂上,啟迪學生進行分析與思考,是新課程體系下教師的主要工作.
為此,教師要在關鍵點處設問,如乙拋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題干中a,b>0,a+b=1是解決本題的前提,看到它,你有什么想法?”,先讓學生弄清題目中已知條件是什么,并通過學生的思考,架起條件與結論之間的橋梁;教師還要在疑難點處設問,在學生思維受阻的地方給出方向與指引,如講解2012年全國新標卷理科第16題“數列{an}滿足an+1+(-1)nan=2n-1,則{an}的前60項和為____”時,學生往往會被(-1)n所嚇倒,甚至a1也求不出來,所以此時教師可以設問“單獨各項我們是求不出來的,所以求數列{an}的通項公式恐怕不容易,那么連續幾項相加減后構成的新數列是否是等差或等比數列呢?”這樣一問,學生思維的源泉就能馬上打開,課堂上肯定會有很多驚喜.
只有“分析思考”,沒有“歸納提升”,就象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孩子,找不到家的感覺.但是,由教師一手包辦的“歸納提升”,其效果顯然比不上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更好一些.如乙在課堂上不停地穿插“你是怎么想到的?”其目的就是想讓學生自已對自己的思路進行總結提升,讓學生說思路與方法,從而提高對數學的認知.
如上述學生4的回答.當然,一節課要真正做到張弛有度,教師在適當的時侯要自己進行歸納總結,避免學生少走彎路.
要讓學生養成不怕困難、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學習習慣,則教師在課堂上啟發學生“拓展思維”的問題的設置相當重要,而乙常常追問“還有別的解法嗎?”的做法顯得相當寶貴.這樣,課堂上就能充分地把學生的思維給暴露出來,一節課下來,學生就會明白他的想法好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
數學課堂上的“一題多解”與“一題多變”就是啟發學生進行“拓展思維”很好的做法,它們是中國數學教育教學方式的“瑰寶”,是擺脫師生“埋頭刷題”的重要舉措.
筆者認為,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埋頭刷題”或許能做到“熟能生巧”,但要想真正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素養,課上教師應該先帶領學生“抬頭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