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昌林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
(2)理解把握賣炭翁形象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3)感受作者對“宮市”的批判和對賣炭翁的悲憫之情。
教學重點
賣炭翁形象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詩歌導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是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今天讀來,依然讓人驚心動魄。封建社會的農民,生活是如此的悲慘,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真是無以復加。同樣是在唐代,同樣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伐薪燒炭的老人,他的命運將會是怎么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樂府詩《賣炭翁》。樂府詩主張詩歌應“文章合時而著,歌詩合事而作”,那《賣炭翁》又是作者為何事而作呢?
二、檢查預習
薪(xīn)鬢(bìn)碾(niǎn)翩(piān)叱(chì)騎(jì)系(jì)
三、朗讀課文
(1)抽一學生朗讀,正音。
(2)教師朗讀。
四、思考
《賣炭翁》一文是作者為何事而作呢?(時、地、人、事、結果)
五、理解文意、句意
圈畫關鍵字詞,學生分組研討文章的詞義句意。關鍵詞、重點句,抽學生翻譯句子,師生導撥。
六、賣炭翁形象分析
從文章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外貌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寫出買炭翁的生存狀態,勞動艱辛、年歲已高。心理描寫:“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出賣炭翁孤苦無助,急于通過賣炭獲取生活資料,“可憐”兩字表現出作者對賣炭翁的同情。動作描寫:“伐薪燒炭”“嘵駕炭車碾冰轍”寫出賣炭翁勞動的艱辛和賣炭的不易。賣炭翁形象:勞動艱辛、生活困苦、年歲已高。
七、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
即有賣炭翁自身的對比,又有賣炭翁與公使的對比,請從文章中找出這些句子,并說說各自的作用。
(1)“一車炭千余斤”與“半匹紅綃一丈綾”對比,寫出宮失掠奪的殘酷。
(2)“牛困人饑”與“翩翩兩騎”對比,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
(3)“衣正單”與“愿天寒”對比,寫出賣炭翁買衣食的迫切心情。
八、課堂小結
在這篇文章中,白居易為我們塑造了一賣炭翁的形象,通過他的遭遇,使我們能夠感受到當時宮市對百姓的巧取豪奪,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無奈。同時文章也表現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憎恨。
九、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諷喻詩、敘事詩
燒炭——運炭——搶炭
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余斤
強烈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