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鳳雙 管建濤
內容提要 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集中教育中,能否做到學思踐悟、知行合一,是檢驗學習成效和教育成果的關鍵一環。新華社黑龍江分社通過開展中俄邊境鄉村調研對用新聞報道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出了有益嘗試。
近期,新華社黑龍江分社李鳳雙、管建濤、何山、王建一行四人,組成中俄邊境鄉村調研組,從哈爾濱出發,到北極漠河,經東極撫遠,沿著中俄邊境,連續行進5800公里。圍繞鄉村振興、邊境安全、環境保護等內容,采寫各類報道60余篇。其中,《一個人的村莊》等4篇報道被評為新華社總編室每周表揚稿。這次調研是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新聞報道,用新聞報道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有益嘗試。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今年又恰逢“興邊富民行動”20周年。此時調研中俄邊境鄉村,既是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也是履行“喉舌”“耳目”的職責。
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要義,是貫穿不同歷史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最鮮明主線。精準脫貧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發揮貧困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作用,是黨和政府充實一線扶貧工作隊伍,加快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調研組在調研中發現,一個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利用黑木耳產業脫貧的故事,背后正是村里扶貧工作隊的帶動。順此線索深入采訪,我們制作了《扶貧工作隊點燃大學生回鄉創業夢》的融合報道,揭示了扶貧工作隊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出來的重要作用,客戶端瀏覽量很快超過100萬次。
堅持黨性原則,要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唱響新時代的烏蘇里船歌——通往振興之路的黑龍江邊境特色鄉村建設紀實》這篇報道,按照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的振興,謀篇布局,系統反映了邊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恪守黨性原則,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用行動踐行為民情懷。每到一處,我們都進村入戶,全程采訪農民上百人,廣泛傾聽人民群眾的聲音。
報道人民,就要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生活中去,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不入戶走訪,就發現不了種1000畝地、卻經常參加賽車的農民賽車手;不走過幾十公里的泥濘路面,就無法發現在大興安嶺最高的瞭望塔上,堅守十余年的“塔上”夫妻。
走基層需要好的作風保障,這也是對黨性和人民性的錘煉。調研組曉行夜宿,連續19天,走訪16個邊境縣市區,基本實現了對黑龍江省邊境縣市的全覆蓋。我們經常采訪到晚上九十點鐘,寫稿到凌晨兩三點,早上五六點鐘又出發趕路,和衣而睡也是常事。有時這個人早起工作了,那個人還沒睡覺。車上趕路時,除了研討,就是補覺。
這次調研集中體現四個特點:
(一)堅持內外并重理念。面向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的時代本質,這要求報道要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在漠河市北極鎮北極村,調研組采寫了對外融合報道《“最北馬隊”再現山林》,講述了運輸木材的“最北馬隊”因林木停伐一度消失,又因生態轉好改拉爬犁,帶著游客游覽林海雪原,再度歸來的故事。這篇報道踐行“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充分利用報道素材,黑龍江分社安排在哈爾濱的外文記者與前方報道組互動合作,播發對外中文、英文、俄文報道20余篇。
(二)突出融合報道引領。本次調研在新華社國內部、對外部、體育部、新媒體中心、《新華每日電訊》等線路刊發7組融合報道,客戶端點擊量均過百萬。精心制作的《尤二姐的“72變”》,通過一位赫哲人從打漁女子到農家樂老板、從群眾到黨員等身份的變化,折射出邊境少數民族的新氣象。

□ 2018年5月12日,新華社黑龍江分社中俄邊境鄉村調研組,在中俄邊境的吳八老島上采訪黑龍江省呼瑪縣鷗浦鄉三合村村民。圖中左二是黑龍江分社記者李鳳雙,左三是黑龍江分社記者王建,右一是黑龍江分社記者管建濤。(新華社記者何山/攝)
(三)實現全程行進報道。調研組調研19天,有18天每天刊發一篇《走基層·聽民聲》稿件。“斷檔”這一天也刊發了“行走中國”欄目稿件。《“北極村”村民變身記》等走基層報道得到好評。
(四)改文風突出短新聞。這次調研走得深、轉得透、改得實,特別是在文風方面,出現了多篇千字文。《白天回村晚住城 農民成為新型“上班族”》,這篇走基層報道只有803個字,采用90家,是兩個月來的走基層欄目采用最高,顛覆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形象。
回頭看這次調研,系統學習非常重要。
有些學習是從《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等教材和新華社社領導講話精神中汲取營養。比如辯證思維,調研中體現得比較多。我們既看到換屆后鄉村干部風清氣正、干勁十足的一面,又剖析邊境人口減少、基層干部年齡結構老化的問題。既發現邊境鄉村新特點,又捕捉“兩棲”農民新趨勢。
有些學習是深入淺出的黨課。黑龍江分社從社長、分黨組成員,到采編支部書記、副總編,都結合具體案例講黨課。
有些學習是激發干勁的重溫入社初衷。我們十多位35歲及以上記者回顧走進新華社,當上新華社記者時的激情澎湃。
有些則是寓教于樂的活動競賽。黑龍江分社舉行了“新華好故事”“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在“新華好故事”中,分享了《一個人的村莊》這篇報道的采寫體會。中俄界江黑龍江畔有一個村莊,只有一個人生活,而且是一位70歲的老人。這位老人對苦難的藐視、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守邊戍邊的堅持,引起共鳴。
還有些學習是互動式的案例教學,貼近性更強。黑龍江分社采編支部對這次調研進行專題研討。報道團隊從選題確定、采訪策劃、稿件寫作等方面談感受,大家互動交流,有的同事還主動寫了業務文章。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示范作用尤為重要。在這次調研之前,除了抗洪等突發事件外,參與成員都沒有常規調研連續19天的經歷。走了10天后,幾個記者就有些疲乏了,覺得回去歇個周末,再出來也不耽誤事。但是領隊堅持,領著學,領著悟,領著干,最終我們按計劃完成調研任務。堅持就是勝利,這組調研的示范效應很快顯現。前不久,黑龍江分社一位副總編帶隊,組成“二戰遺址邊塞行”報道組,在新華社對外部專門開辟專欄,常規報道實現“一天一篇”,還有很多深度報道。
能感覺到,現在同事走基層,不拿點像樣稿子回來,都覺得不好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