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妍婷 毛玫菁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對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的數據新聞產品《世界環境日丨小紅車相伴十年 看你為減排做了多大貢獻》的案例分析,探討國內數據新聞制作及面臨的困境。
數據新聞能夠提供過去傳統新聞無法呈現的信息,以一種全新的角度來報道新聞。正如《數據新聞手冊》一書所述,數據新聞與其他新聞的不同之處或許在于當你將傳統的“新聞鼻”、講述扣人心弦故事的能力與大量的數據信息結合在一起時,新聞報道能呈現出許多新的可能。[1]
2018年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數據新聞產品《世界環境日丨小紅車相伴十年 看你為減排做了多大貢獻》,以地圖、折線圖、矢量設計圖案、詞云等數據可視化方式為用戶展現了小紅車十年發展歷程及對節能減排作出的貢獻,形式豐富令人耳目一新,獲得用戶主動轉發點贊,這款新媒體產品推出后,浙江新聞客戶端當天點擊量就超過20萬。
2018年是“小紅車”(2008年,作為全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公共自行車系統——杭州公共自行車交通服務系統在杭州主城區投入試運行,因為車身紅色,簡稱“小紅車”)運營服務十周年。在深入分析后,項目團隊發現小紅車的十年數據比較全面和準確。其中,這十年來,小紅車對比小汽車,對節能減排作出的貢獻,數字可觀。恰逢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項目團隊決定以數據新聞的形式,用看得見的數字展現全國甚至全球的公共自行車十年變遷故事。
浙報集團自三端融合以來,跨部門協作已經成為了新媒體產品生產的“標配”。在確立選題方向后,數字編輯部統籌策劃室聯合視覺設計室、杭州分社跑線記者組成了臨時產品項目組:統籌策劃室負責文案策劃,確定產品呈現形式和基礎數據清洗,視覺設計負責插畫、平面和動效設計,技術開發負責數據技術處理和前端呈現。
項目團隊通過對近年來的數據新聞進行競品分析后發現,由于數據新聞的產品特性,導致很多內容給人的感覺比較枯燥和冰冷,很難讓普通用戶產生共鳴,因此在策劃之初,項目組就確定了“展現情懷,讓用戶一眼看懂數字背后的意義”。于是在原有數據基礎上做了類比,并拋棄單純圖表,轉化為由點、線、實物等元素組成的動圖。
“數據驅動新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字簡單排列,而是對大數據梳理后的多樣化展示。一張簡單動圖,背后蘊含了成千上萬的數據。因此制作數據新聞產品的一大難點就是數據的獲取和梳理。記者和對方公司有著多年聯系,在信任的基礎上,提供了盡量多的數據。獲得基礎數據后,編輯花了兩周時間,將數據逐年逐類梳理分類,形成文案。
結合主流媒體對小紅車的報道和發布時間節點的考慮,首先明確了產品的內容邏輯層次:第一環節展現十年變遷,讓用戶感受小紅車發展;第二環節用一系列十年總量數據讓用戶了解小紅車現狀,同時展現在節能減排方面的貢獻;最后用幾組“最”數據,讓讀者對小紅車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用近年來《浙江日報》和《錢江晚報》刊登過的相關報道做出詞頻分析,拓展小紅車帶給用戶的文字信息,讓用戶可以獲得小紅車的關聯詞。
數據可視化是數據新聞亮點之一,但數據新聞并不等同于數據可視化,數據可視化只是其中用于解釋數據具體意義的部分,因此在整個產品中,也沒有僅僅對數據進行簡單羅列,而是以故事性的敘述方式來呈現新聞。
《世界環境日丨小紅車相伴十年看你為減排做了多大貢獻》頁面設計是由視覺設計室的插畫師、平面和動效設計師共同原創完成,整個設計以黑色星空為背景,契合“十年”給人的時空感,搭配白色線條文字,并以紅色突出小紅車主體。
為弱化數據新聞給人的距離感,形成故事性,在產品開頭,插畫師繪制了一個人騎著小紅車,小紅車會跟隨用戶的滑動行為沿著蜿蜒的小路由遠至近,同時道路兩旁漸漸浮現文字,帶著用戶感受這十年小紅車給予杭州市民的陪伴和改變,如果向上拉動頁面小紅車也會跟隨滑動倒退,讓用戶可以有很強的交互感。
穿過十年,新聞產品帶著用戶騎上小紅車回到了小紅車最初開始的地方。以整個杭州地圖為背景,編輯通過對杭州公共自行車大數據中心提供的主城區10年租借點位重新進行數據的分類篩選、梳理后,按年份排列了每年的小紅車租借點的地理信息。開發人員運用Maploaction將地理位置轉化為經緯度,再轉化為JSON數據,然后運用D3把JSON數據進行可視化,標記為地圖上確切的點,實現數據地圖的展示,最后按照年份生成一張動圖,讓用戶能在一張圖中看到主城區小紅車租借點的10年變遷。

相較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更強調動態視覺,因此本產品每個數據的呈現都盡可能地運用動態效果。
同時,為給用戶更流暢和簡單的體驗,在頁面設計上也盡量將信息整合,多維度呈現數據,并通過數據對比,讓用戶明白數字背后的意義。比如“25.68億公里”這個概念,就和地球赤道、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進行了對比,讓用戶的感受更加直觀。
在產品的最后,展現的是用跟小紅車相關的關鍵詞匯聚的詞云。編輯通過浙江日報和錢江晚報稿庫進行關鍵詞交叉篩選后,得到近年來關于小紅車的相關報道,再人工對這些報道進行二次篩選,整理成文檔,然后開發運用R語言,對14420字的文本分析后得出詞頻,過濾無效詞后,匯聚成了小紅車造型的詞云,盡力做到每個細節都有故事。
《世界環境日丨小紅車相伴十年看你為減排做了多大貢獻》是浙江新聞客戶端對數據新聞做出的積極嘗試,本產品制作過程也讓項目組成員產生了很多思考:數據新聞的出現不僅是機遇,也是新的挑戰。
首先是對數據的獲取和挖掘。一方面,現在獲取信息越來越容易,但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如何對其進行專業抓取、挖掘,獲得有效信息,是作為文案策劃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另一方面,有些數據又很難獲取,渠道相對單一,同時在短時間內對大量數據進行驗證也存在困難,這就要求數據新聞工作者不斷提升自己的數據素養,利用好不同的平臺和工具,最大限度地高效處理數據。
其次是專業團隊的組建。想要生產優秀的數據新聞,離不開專業的團隊,從對數據的獲取,到可視化呈現,需要不同領域的從業者協作,甚至向記者、編輯、設計和開發提出了“一專多能”的要求。
最后是數據與故事的平衡。目前對于數據新聞的嘗試,大多還是停留在數據可視化的階段,沒有將敘事與數據合二為一。和國外有影響力的傳媒機構相比,我們在選題的角度、產品的價值和影響力、技術呈現等方面都還有不小差距。
【注釋】
[1] Jonathan Gary, Liliana Bounegru、Lucy Chambers:《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