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初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626)
化學概念是開展化學教學的重要知識基礎,同時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在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充分地把握和理解化學概念,那么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對基本技能的掌握,影響到日后對化學學科的深入系統學習,甚至還極有可能影響到未來的化學探究素養。有人做過詳細的統計,初中化學教材中出現的比較難以記憶和理解的概念多達百余個。因此,在具體的化學教學實踐中,如果僅僅讓學生以機械化的方式展開熟讀或記憶,既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征,同時也使其學習過程充滿了枯燥性,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往往難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怎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更牢固、更全面地領會這部分化學概念呢?筆者認為,對于化學概念的教學應當分別通過引入、形成以及深化這三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證明,當學生對學習充滿積極的情感時,才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充分發揮。在開展化學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重視這一環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提出概念,向學生講述概念的形成,并舉例說明。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很難有效地啟發個體思維而產生對知識的理解,即使理解也相對膚淺。因此,概念的引入不應該被教材內容所禁錮,教師應當改變授課方式,拓展概念的引入“點”,由此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例如,在針對“化學變化”以及“物理變化”這兩個概念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為學生設置了四項演示實驗,第一項是“水的沸騰”,第二項是“膽礬的研碎”,第三項是“鎂帶燃燒”,最后一項是“加熱堿式碳酸銅”。在實驗全部完成之后,筆者讓學生談一談它們之間的異同,并對其進行分類。在經過簡單交流之后,學生們認為在前兩個實驗中沒有產生新物質,但是后兩個實驗生成了新物質。此時筆者順勢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在前兩個實驗中,發生改變的只有物質的形態,并沒有產生新物質,這種形式的改變就叫作“物理變化”。但是在“鎂帶燃燒”和“加熱堿式碳酸銅”這兩項實驗中,它們產生了新物質,這樣的變化就叫作“化學變化”。以實驗的方式,將靜態的概念引入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更容易獲得直觀感受,接下來也會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意愿。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借助演示實驗,動態化地引入了“化學變化”以及“物理變化”這兩個概念,這樣的概念引入方式比靜態文字式的引入方式效果要好得多。借助化學實驗動態化的引入方式,能夠讓學生對這兩個化學概念的產生過程有更加直觀化的感受。
對于化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諸多具體實例,是針對某一類對象或者事物所存在的共同本質特征的提煉。對于概念的教學,絕對不可以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應當逐漸加大對于概念形成過程的重視,重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思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歸納總結能力,將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層面。
在概念形成初期,大多概念來自對典型事例的逐步概括以及提煉,但是對于學生而言,一時間很難充分完整地理解這種抽象的提煉。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增設相應的反面例子,不斷完善學生的理解,以多角度引導學生展開分析,由此實現對化學概念的全面深入理解[1]。
例如,在引入“溶液”這一概念后,筆者先向學生展示碘酒、糖水和鹽水的混合物在顏色、溶劑、溶質種數方面的變式,使學生將已習得的概念快速遷移到新鮮的事物中。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學生們對于概念所形成的認知往往較為膚淺,于是筆者再適當提出幾個反例,使學生能夠產生鮮明的對比,不斷完善對概念的認知,消除誤解對個體認知的影響。
對于概念教學來說,既需要學生充分把握概念的實質,同時也應適當地拓展并將概念的內涵外延,所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當引導學生對化學概念展開深入剖析。
例如,在教學“飽和溶液”這一概念時,我們可以對概念的句式進行劃分,以此展開剖析,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對于飽和溶液而言,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一定的溫度以及一定量的溶液,二者缺一不可。
在針對化學概念學習的過程中,當學生已經形成初步感知之后,此時教師的重要任務便是引導學生實現對知識的高效內化,基于原有的認知結構創設新的認知結構,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對概念的強化過程,可以歷練學生的思維。其中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聯系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充分揭示概念之間存在的關聯性,既有助于學生把握概念之間的異同,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和拓展對概念的認知。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到概念本身,也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比對異同的方式展開學習,有效防止概念的模糊和混淆。
比如,對于“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如下比對(如表1):

表1 分子、原子的異同點
這樣,學生通過對比,就能夠理解分子和原子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及區別,從而形成概念域,在頭腦中形成結構化的化學概念網。
總之,在整個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化學概念的教學可謂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師應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準確把握概念的引入、形成以及強化,以動態的過程實現對“靜態概念”的精心演繹。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必須采用更多元的方式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化學概念,為日后化學基本技能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由此,才能夠全面提升化學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