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臣靜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3
能力原本是心理學范疇的概念,《中國大百科全書》解釋為“它是作為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條件并決定活動的效率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征”。而“活動的效率是指活動的速度、水平以及成果的質量”。[1]教師能力指教師為了成功地進行教育活動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一般認為,教師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善于掌握和運用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組織課堂內外活動的能力;敏銳的觀察力和迅速準確的判斷力;獨立創新的能力等。[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規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包括高等專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標是“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高等學校教師的主要任務包括:開展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公共課是高校的一類課程,是高校根據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總目標和普遍要求而開設,所有系科、專業的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如政治理論課、德育課、外國語課等。”[3]公共課教師隊伍作為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一部分,是一個較為特別的群體。他們在高職院校中承擔著大量的高職生教學工作,擁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與學生接觸、交流和溝通。他們在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同時,自身的學術素養、人格魅力等因素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結合高職的主要目標、高等學校教師主要任務及公共課教師的作用,我們認為高職院校公共課程教師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學科建設能力;學生培養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其中,教學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相互促進,以教學為基礎,推動科研、學科建設和學生培養能力,進而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
為了進一步研究貴州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師的能力建設和是否需要轉型發展,我們對全省部分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學科建設能力、學生培養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進行了調查。為了更好說明問題,我們重點選取了A職業技術學院,就其公共課教師的教學能力進行問卷調查。
教師教學能力包括對教材的把握與運用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與溝通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迅速而準確的組織和判斷能力;善于了解學生心理和學習情況的能力;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等一切與促進教育教學積極發展相關的能力。其中,對教材的把握與運用和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是最核心的能力。
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調查,我們主要到學生和教師兩個群體中進行。此外,我們還采取了實地走訪、問卷和網上訪談的形式。

表1 關于A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教師教學能力的學生評價表內容
本問卷主要調查學生對公共課教師的評價。問卷從公共課教師的教學態度、對教材的處理能力、傳授知識的能力和教學組織能力進行設計,共十個題目。每一題選項均為A.優秀;B.良好;C.一般;D.較差E.差。問卷共發放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92份。

表2 關于A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教師教學能力學生評價百分比統計(%)
從統計情況來看,第1、2、3、4題選擇優秀和良好的比例較高,說明學生們肯定教師的備課態度及對教材的處理能力。第5、6、8、9題選擇差評的比例較高,說明教師在課堂互動、評價和創新方面需要再加強。
除了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外,我們還就貴州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師教學能力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實地走訪、網上調查。調查結果和問卷調查結果基本一致。

表3 教師聽課評價內容表
本問卷主要調查教師對公共課教師同行的評價。教師聽課評價表主要圍繞教學能力、學生互動和職業素養培養設計。問卷共十題,每題滿分為10分,共100分。其中,學生互動和職業素養結合職業教育特點,是對學生評價表不足內容的補充。

表4 教師聽課評價統計表
從教師評價統計表可以看出,教師基本教學能力都較強,但是在與學生互動和與職業教育結合方面有待提高。
教師科研能力是指教師借助一切研究手段,就教育教學展開的,旨在提高教學質量的科學研究能力。科研能力是大學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每年的課題申報涉及面廣、申報學校較多。高職院校申報此項課題的人數也較多。通過對2018年申請貴州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最終立項的情況統計,我們可以看出:第一,貴州高職院校教師參與科研積極性高。在涉及到教師的六個項目類別中,均有高職教師課題獲得立項。第二,高職教師參與重點項目申報,且立項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五十。科研發展不僅有廣度,而且有深度。

表5 2018年年度貴州高職院校獲得貴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統計表
在我們重點調查的A職業技術學院中,統計情況如下:

表6 A職業技術學院在2018年獲得貴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統計表
從表6可以看出:A職業技術學院在積極準備科研項目的教師群體中,年輕人占據了主要力量,他們將是推動貴州職業教育未來的核心力量。
此外,我們通過實地走訪、網上調查,發現:貴州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對教師的科研工作也有要求。有的學校是要求一年至少發一篇省級期刊以上;有的學校在職稱聘任審核中也明確對科研工作有要求;有的學校是采取科研積分制,要求在一定的年限,科研工作必須達到一定積分。
所謂學科建設就是讓圍繞某個知識體系建立的學科組織在生產上的能力不斷增強,能夠產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提供高質量的專業課程。
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通知要求,按照“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推動貴州省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省教育廳制定了《貴州省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十大質量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此項舉措將全面推進貴州省高等職業教育學科建設。這是繼國家示范(骨干)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之后,被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高度重視的發展戰略。全省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都在轟轟烈烈地申報、建設中。
截至2018年4月9日,全國優質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名單中,貴州省已有13所高職院校入選(2016年3所,2017年10所)。在這些優質高職院申報、建設中,公共基礎課程的作用舉足輕重。在這新一輪的高職院校綜合改革中,各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為優質專業課程添磚加瓦。
就高職院校而言,學生培養不僅包括對學生基礎課程的教學,還包括對學生專業課程的教學與實踐。檢驗學生專業課程的理論主要依賴實踐,而參與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參加各類各級職業技能大賽。而就公共基礎課而言,對學生的培養雖然不能像專業技能賽那樣與專業緊密結合,但是與公共基礎課相關的比賽卻對學生身心發展尤為重要,例如思政類的比賽、體育類的比賽、語言技能類的比賽。貴州省每年都會舉行很多高校學生比賽,例如足球賽、籃球賽、英語技能大賽,高職院校教師都會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這些比賽。每年,貴州高職院校學生都會在全國大學生技能大賽中獲獎。公共基礎課教師對學生身心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明確指出: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科技工作,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活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高校要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全方位開展社會服務。教育部《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中都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進行考核。在教育部頒發的相關文件中,特別強調高職院校要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社會服務。
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就是指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服務社會能力。那么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如何服務社會?緊緊圍繞“優質校建設”的發展,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緊密結合,為培養優質人才服務。公共基礎課程雖然不像專業課程那樣直接服務社會,但是它是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石,決定了專業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通過問卷、走訪、網上調查等方式,我們就教師五個方面的能力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貴州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都具備一定能力。雖然在學科建設、學生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的能力無法直接影響生產,但他們的教學能力強,科研積極,可以為學生專業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該調查為貴州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師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