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海
(山西省北方銅業股份有限公司銅礦峪礦計劃科,山西 運城 044000)
資料范圍為750中段5184~5196穿,水平標高為750~810米。探礦網度可達到30m(走向)×25~90m(傾斜)。采用0.2~0.4%工業指標圈定礦體,礦體最小圈定厚度4m,夾石剔除厚度8m,考慮到礦體的完整性局部略作調整。計算儲量標高為750~810m。
根據地質資料,5#E礦體位于1#輔助井東側約300m,在750以下逐漸尖滅,690中段已不具備開采條件,在750水平施工開拓運輸系統,是為了利用1#輔助井和750水平現有的工程。750水平為5#E礦體的最低開采中段,750水平的運輸道不存在下中段開采的巖移問題,因此將750水平5#E201沿脈道布置在5#E礦體和6#礦體中間, 5185—5190穿脈環形運輸道,5191-5195穿采用獨頭運輸道形式,可以減少開拓掘進工程量。1#輔助井750南碼頭門沒有施工,在此施工難度較大,將影響到1#輔助井的提升,所以選擇在北碼頭門施工5#E201開拓運輸道。
(1)采礦方法。依據礦體賦存條件,750中段初步考慮采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礦方法的進一步選擇確定,待礦體進一步探明后進行。750中段分785、760或753兩個分層回采,電耙道可根據礦體的厚度采用穿或沿脈布置,長度一般為25—60m,電耙道斗穿交錯布置,間距6m,斗穿規格2.5×2.5m溜井規格2.0×2.0m。底部結構、溜礦井布置在脈外或脈內。
(2)回采施工順序。回采與施工順序為由東向西、分層由上至下、由頂盤向底盤進行回采。5#E礦體750中段探礦網度較低,因此本此施工方案只允許施工750水平5#E201沿脈道,待810水平穿脈探礦結束,對750中段地質資料進行修正后,再考慮對750水平穿脈工程進行優化,經過生產技術部門同意,方準施工。
采場構成要素:階段高度:60m,分段高度:25m~40m,礦塊長度:25m~60m,礦塊寬度:15m。按照同時生產礦塊數量計算生產能力:280t/d 可布置采場數:785、760、753水平穿脈和沿脈共30條電耙道,千噸采掘比:16m;年工作日:330d。損失率:10%;貧化率:10%;年生產能力=3×280×330=27.7(萬噸/年)
按照開采年下降速度計算礦山生產能力:

v —回采工作面年下降速度 m/a,750中段取20m/a;s —礦體開采面積 m2,750中段取6000m2;r—礦石體重 t/m3,2.74 t/m3;α—礦石回收率 %,90%;β—礦石貧化率%,10%;K1,K2—傾角和厚度修正系數;E—地質影響系數,0.7—1.0。按照上述計算:750中段為26.3萬噸/年;推薦750-5#E中段生產能力為23萬噸/年,(其中采場出礦20萬噸,付產3萬噸)。可采礦量62.1萬噸,生產服務年限2.7年。
(1)750中段設備選型及數量:750中段礦石運輸采用10噸電機車牽引8節2m3側卸式礦車將礦石運至 溜井下至690水平運至選廠。班運礦量:250000÷330÷3=252.5t,不均衡運礦量:252.5×1.2=303.03t,每列車運礦量:8×2×0.8×1.69=21.63t,每班運礦次數:303.03÷21.632≈14(列次) 取14次,班需列車數:14÷(5.5×60)÷28.4=1.27列 取2列。
(2)礦石運輸:從1#輔助井750主平硐進入底盤沿脈5201,再進入采區5185—5190穿脈環形運輸道,利用25#溜井卸礦,5191-5195穿采用獨頭運輸道形式。

表1 三種方案可比部分開拓工程和設備投資表
(3)廢石運輸:廢石由10噸電機車牽引0.75m3礦車運輸,750-5#E開口掘進的廢石運至5#廢石井,待690-750廢石井施工完畢后,由新廢石溜井下放690水平,通過箕斗外排地表。
成本測算采用上年年末實際平均成本,噸銅售價按44228元計算,貧化率10%,損失率10%,回收率90%。千噸采掘比為16m,每米崩礦量5噸,30m3砼/萬t。
750中段5#E礦體的開采可以實現老工藝增產提速,減輕二期工程銜接壓力。中段運輸:750中段利用10噸電機車牽引8節2m3側卸式礦車運輸,新增25#溜井在690東巷卸礦。5#E采礦方法:初步考慮有底柱分段崩落法,最大生產能力:23萬噸/年。前期開拓投資:750.4萬元,總投入6997.1萬元,利潤1044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