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蘭
(青海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 西寧 810000)
洪水河-清水河沉積變質型鐵錳礦床屬秦祁昆造山系-東昆侖弧盆系-北昆侖巖漿弧,主要地層主要出露狼牙山組地層,同時也是該區重要的含礦層位,分布有三通溝東鐵礦以及清水河鐵礦與紅水河鐵礦等,此次研究工作主要針對狼牙組地層開展研究工作,旨在更好的尋找沉積變質型鐵錳礦。
薊縣紀狼牙山組地層在區內廣泛出露,該組地層主要有夾碎屑巖的鎂質碳酸鹽巖淺變質組合而成,變質砂巖以及千枚巖夾白云質結晶灰巖和綠泥斑巖等主要分在其下部,區內鐵礦主要分布與此地層;硅質巖以及夾千枚巖的硅質白云質灰巖主要分布在下部。板巖以及白云質灰巖和結晶灰巖(灰白色薄層、中厚層),變質砂巖、硅質巖等是其主要的巖性特征。如圖1所示:

圖1 礦體平面示意圖
目前有7條磁礦體被圈出,有4個鐵礦體在Ⅰ號鐵礦中被帶圈出;1個隱伏礦體分布在Ⅱ號鐵礦帶;現在(FeⅠ-1~FeⅠ-4)礦體正在開采,主礦體FeⅠ-3現已開采至到3700中段。以下是個礦體的主體特征:
FeⅠ-1礦體主要呈現似層狀特征,傾向為140°-200°,對其剖面進行觀察呈現板狀特征,總體向195°-201°傾斜,角度在45°-58°的范圍。約有240米的礦體在地表出露,在3.12-6.20m的厚度范圍,平均為4.92m厚,厚度變化系數26.44%,具有穩定的厚度變化特征,達34.94%TFe平均品位TFe34.94%,變化系數在10.65%。
FeⅠ-2礦體呈似層狀產出,分為東西兩段,前者傾向于NE69°,西段為NW118°,向156°-190°方向傾斜,角度在35°-55°的變化范圍。有314米礦體地表出露,在2.04-10.21m的變化范圍,大5.73m的平均厚度,變化系數53.06%,礦體厚度變化較為穩定,尖滅情況主要出現在礦體東、西兩側區域上。
FeⅠ-3礦體呈層狀進行產出,板狀體主要見于剖面上,達2350m的長度。展布方向為SN103°,向209°-215°向傾斜。局部礦層因斷層構造的控制,出現變陡和變緩的情況。礦體在0.43-17.74m的厚度,平均為7.82m,變化系數在50.93%,礦體比較穩定。達33.35%的平均品位。
狼牙山組地層(新元古界薊縣系)是該礦的主要賦存部位,碎屑巖與含鐵錳質碳酸鹽組成的一套建構成下部地層,夾火山細碎屑巖的富鎂質碳酸鹽以及含鐵質富硅質細碎屑巖組成的一套建造主要構成中上部地層[1]。
地層是鐵礦形成的主要物質來源,該區鐵礦體和圍巖呈現非常類似的產出特征,具有較為穩定的含礦層位,礦體和圍巖存在同時期的褶皺變形。地層層位及巖性特征對礦體的控制非常明顯,分布于南側區域的鐵礦體,主要復存在綠泥石千枚巖以及鈣質千枚巖和含鐵礦硅質巖中。通過上述分析,認為該礦成因類型為沉積變質改造型鐵礦床與硅鐵質建造存在非常大的關系[2]。
(1)巖礦石物性特征。依照礦區的統計的不同巖礦標本電性參數顯示,鐵錳礦體以及結晶灰巖變質灰巖與構造角礫巖等具有較高的視極化率,最高達3.36%,達到5471.34Ω·m視電阻率,表現為低阻高級化特征,這些是導致區內激電異常比較突出的巖性;相較于上述巖性,其他則相對較少,達12671.5Ω·m的視電阻率平均值,達1.79%的視極化率平均值,具有較為突出的高阻極化特征。
(2)地磁異常特征及驗證。區內有3條1:5萬磁異常,主要表現為正負相間的特征,呈現完整、規則的異常形態,其間存在明顯的正負異常分界,分布特點呈現條帶狀,具有平緩的異常梯度,在300nT范圍左右的正負異常峰值。
(3)鉆探驗證。通過相關的鉆探,在該礦北側區域,有2條鐵錳礦帶被圈出,通過大間距深部及地表對Ⅰ號鐵錳礦帶進行控制,共有8條礦體被圈出,Mn在23.20%平均品位,Mn/Fe 為3.75。Ⅰ-1號鐵錳礦體約有660米的長度,在9.85米的平均厚度,達22.57%Mn平均品位。有1條鐵錳礦體在Ⅱ號鐵錳礦帶中被圈出,Ⅱ-1號鐵錳礦體,有 730m的長度,為2.03m的平均厚度,達14.09%Mn平均品位。狼牙山組(薊縣系)地層是錳礦體的主要產出部位。
①礦致磁異常通過高精度磁測在區內被圈出,呈現線性磁異常特征,大規模及大強度的磁異常對磁鐵礦的尋找極為有利,是重要的找礦標志。磁鐵礦的尋找可以通過高強度的磁異常提供直接指示作用。②區內重要的賦礦地層為狼牙山組(中元古界薊縣系),區內分布很多沉積變質的鐵礦床,如三通溝鐵礦以及清水河鐵礦與紅水河鐵礦。
通過在狼牙山組地層中已發現2處沉積變質型鐵礦,1處沉積變質型鐵錳礦,金水口群地層與接觸交代型、熱液型金多金屬礦關系密切,花崗閃長巖的侵入活動提供了熱源和成礦物質,也導致了巖石裂隙系統的發育,為巖漿氣液擴散、運移以及對巖體圍巖的選擇性交代等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