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它們有一雙大而圓的眼睛,長耳朵豎在頭部兩側,長臉、長脖子和大長腿,看起來靈氣秀美,十分討人喜歡。
梅花鹿屬偶蹄目鹿科動物,體長125~145厘米,尾長12~13厘米,肩高70~95厘米,體重70~100千克,種群主要分布于中國、日本和俄羅斯東部,為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梅花鹿的毛色會隨季節而改變,夏季體毛為棕黃色或栗紅色,在背脊兩旁和體側下緣鑲嵌著許多白色斑點,狀似梅花,因此得名;冬季梅花鹿體毛呈煙褐色,白斑不明顯,與枯茅草的顏色類似。雌鹿無角,雄鹿的頭上長有一對雄偉的實角,角上共有4個叉,角尖稍向內彎曲,非常銳利。
在古代,人們視梅花鹿為長壽的仙獸,認為它們能帶來吉祥幸福和健康長壽。傳說中壽星南極仙翁的坐騎就是梅花鹿。在民間百姓心中,梅花鹿還代表他們心中的另外一個愿望。過去,官吏的薪給通常被稱為“俸祿”。“鹿”字恰好與“祿”字同音,因此百姓就用梅花鹿來隱諱地表達出他們求官求財的愿望。梅花鹿也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歷代繪畫、雕塑中都有鹿的身影,如內蒙古白岔河發現商代巖畫,其中以梅花鹿最多,千姿百態。
古人對梅花鹿的解釋是:“鹿,善聚善散,皆體健壯,但性膽尤怯,飲水見影則奔。”可見古人對梅花鹿的觀察是非常仔細的。美麗的“麗”字繁體寫作“麗”,而“麗”字從鹿,說明人們認為鹿是美麗的,無論是那獨特的角,油光水滑的花紋斑點皮毛,修長健壯的四肢,還是梅花鹿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內斂的氣質,都值得人們的贊美。北宋詩人梅堯臣在《魯山山行》中寫道:“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梅花鹿多生活于森林邊緣和山地草原地區,由于它們四肢細長,蹄窄而尖,所以奔跑迅速,跳躍能力很強,尤其擅長攀登陡坡、連續大跨度地跳躍。梅花鹿的活動時間集中在清晨和黃昏,白天多選擇在向陽面茅草叢較為深密的山坡;夜間則棲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仍以向陽的山坡為多,棲息地的茅草則相對低矮稀少。它們采食櫟葉、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喬木和灌木的嫩枝葉和剛剛萌發的草本植物。梅花鹿性情機警,行動敏捷,聽覺、嗅覺均很發達,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豎起耳朵保持警惕。梅花鹿又是非常膽小的動物,如果突然受到驚嚇,甚至可能導致緊迫性橫紋肌溶解,引起死亡。
梅花鹿大部分時間結群活動,群體的梅花鹿數量隨季節、天敵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化,通常為三五只,多時可達二十多只。在春季和夏季,群體主要是由雌鹿和幼仔組成,雄鹿多單獨活動,發情交配時歸群。每年8~10月為梅花鹿的發情交配期。一只健壯的雄鹿通常可以擁有10多只雌鹿,雄鹿在發情時會發出像綿羊一樣的“咩咩”叫聲來召喚自己的“后宮團”。繁殖期間雄鹿性情變得粗暴、兇猛,為了爭奪配偶,常常會發生角斗。此外,雌鹿也可多次發情,其發情周期為5天,一旦受孕后便不再發情。雌鹿妊娠期為230天左右,一般每胎僅產1仔,也有少數為2仔。產下的幼仔體毛呈黃褐色,有白色的斑點,幾小時后就能站立起來,第二天可隨雌獸跑動。雌鹿覓食時先到林外四處探望,確定沒有危險后,才把幼仔帶出來。如果發現險情,雌鹿會發出驚叫,帶著幼仔逃跑。幼仔1.5~3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20年。
每年春天雄鹿都會換角,脫落舊角,再生長出新角。新角質地松脆,還沒有骨化,外面蒙著一層棕黃色的天鵝絨狀的皮,皮里密布著血管,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鹿茸。此時若不采茸,繼續生長,鹿茸逐漸骨質化,外層的茸皮脫落,整個鹿角會變得又硬又光滑。翌年春天,鹿角再次脫落,長出新的鹿茸。
梅花鹿是我國傳統的名貴藥用動物,很早就有“鹿身百寶”的說法。《本草綱目》記載:“鹿乃仙獸,自能樂性,鹿之一身皆益人。”鹿茸、鹿血、鹿腦、鹿尾、鹿腎、鹿筋、鹿肉、鹿髓等都可入藥,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被譽為“中醫鉆石”。但或許正是自身的巨大價值,也是它們遭到捕殺的一大原因。曾經遍布中國各地的梅花鹿,今天僅殘存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中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浙江西部、四川、廣西等有限的幾個區域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15年將梅花鹿列為低危物種。
近年來,在我國政府的大力保護下,吉林省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梅花鹿逐年增多,并且在東北等地已經出現人工養殖的梅花鹿,養殖量達數十萬只。野生動物雖然是再生資源,但一旦遭到破壞、毀滅,再想恢復異常困難,人工馴養也應以《野生動物保護法》為底線,遵守自然規律,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馴養繁殖,才能達到保護發展野生動物資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