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平
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國家重點學科)教授,主任醫師。廣東省醫學會消化腫瘤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科普分會常委。
微信公眾號:XHBKP2014
最近,“新型艾滋病”的新聞引發熱議。報道說:因錐蝽這種蟲會傳播“新型艾滋病”,廣州已實施全城抓捕,這可著實把老百姓嚇著了。那么,“新型艾滋病”到底是種什么病?
“新型艾滋病”是指錐蟲病
錐蝽是獵蝽科獵蝽亞科錐蝽屬昆蟲的通稱,因頭狹長似錐而得名。成蟲體長25毫米左右,橢圓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側緣有紅或黃斑。它有個別名叫“接吻蟲”,因為它最愛“吻上你的臉”,而且專挑唇部、眼瞼等皮膚較薄的區域下口。
錐蝽是錐蟲病的傳播媒介。錐蝽叮咬人后,它們會在叮咬處附近排便。當人出于抓撓的本能把錐蝽的糞便或尿液抹到叮咬處、眼部、口腔或任何皮膚破損處時,致病的克氏錐蟲就進入人體,引發錐蟲病。所謂“新型艾滋病”指的就是錐蟲病。
并非不治之癥
被錐蝽叮咬后,被咬部位可能出現針眼樣大小的紅色丘疹。幾分鐘后,丘疹向周圍擴大,皮下水腫形成團塊隆起,中央有蟲咬痕跡樣損害, 可自覺灼熱和癢痛。約兩小時后,周身皮膚伴有蕁麻疹樣反應,并有瘙癢與煩躁不安,癥狀持續3~4小時后逐漸消失,團塊隱退,被叮咬部位尚有淡紅色疙瘩,可持續3~4天。
若因為搔抓,被叮咬部位發生繼發感染,約一天后,皮膚疙瘩會增大,出現疼痛、灼熱感,傷口會有白色膿點。如不及時處理,可形成潰瘍。
此外,過敏反應嚴重者可出現胸悶、氣塞、氣喘、喉頭異物感、呼吸困難等。但并非被錐蝽咬過就一定發病。錐蝽必須本身攜帶克氏錐蟲,叮咬人后才會導致錐蟲感染。在感染的急性期(包括先天性感染病例),使用芐硝唑和硝呋替莫殺蟲,克氏錐蟲病的治愈率幾乎達100%。因此,這種病雖然被稱為“新型艾滋病”,但絕非不治之癥。
潛伏期較長,晚期無特效藥
錐蟲病隱匿性極強,可長達20~30年。而治療藥物雖然在急性期有很好的效果,但其療效會隨患者染病的時間而減弱,到晚期幾乎沒有特效藥。這個過程和艾滋病十分類似,因此,有學者才把它稱為“新型艾滋病”。其實,它與我們熟知的艾滋病并無關聯。目前了解到,我國雖然有錐蝽媒介存在,但尚無輸入性錐蟲病及當地感染的病例報道,目前廣州仍為非流行區。因此,民眾無須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