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富宇 宋建國
摘 要:近年來,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生頻率越來越大,本文就結合該病癥的病因、危害、特點以及防控策略等進行詳細分析,以此來降低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頻率。
關鍵詞:仔豬;流行性腹瀉;防控思考
中圖分類號:S85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106
1 病因分析
就飼料方面來講,目前經常發生飼料霉變的現象,并且飼料成分并不能滿足仔豬的生理需求,甚至有一些成分是會對仔豬造成危害的;就環境方面來講,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仔豬生活區域溫度變化較大,同時在衛生方面也不符合標準;就病原方面來講來講,病原主要分為病毒和細菌。病毒類型主要有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偽狂犬病毒等;細菌類型主要有致病性大腸桿菌和魏氏梭菌。除了病毒和細菌因素之外,還存在寄生蟲因素,例如球蟲和蛔蟲等。造成仔豬流行性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并且每種病因產生的發病狀態都是不同的,甚至存在混合感染的現象。就以上病因來講,最常見的就是流行性腹瀉病毒。
2 對養豬業所造成的危害
仔豬流行性腹瀉這一病癥無論豬處于哪個年齡時期都可能被感染,其中仔豬的感染率最大。該病癥不受季節的限制,但是多數發生在冬季。受到溫度的影響,該病癥發病率會隨著溫度和濕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豬場中,該病癥的感染范圍一般是從育肥豬和后備豬區域開始,然后擴大到產房和保育舍,流行性腹瀉病癥會造成仔豬的大范圍死亡,造成豬場經濟的嚴重損失。流行性腹瀉病癥還會使得母豬流產;育肥豬很難達到理想的重量,生長緩慢;同時還會為豬場帶來更多的不必要開支,使人力物力消耗量增大,嚴重影響到豬場今后的發展。
3 近年來流行性腹瀉發生新的特點和特征
流行性腹瀉病癥的主要癥狀表現是病豬腹瀉多數呈現液體狀,顏色偏灰黃色,并且糞便會產生腥臭的氣味。就病豬體溫來講,多數病豬體溫不會發生變化,少數病豬體溫會小幅度升高。該病癥多數發生在仔豬的身上,年齡越小的仔豬死亡率越高。該病癥發病周期較長,并且極易復發。通常情況下,20d為一個循環周期。目前,豬場所具備的疫苗免疫體系已經不能達到最佳防控效果。該病癥發病高峰期會持續到7—8月份。比主要病理特征就是腸絨毛縮短嚴重。
4 仔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控措施
4.1 豬場本身要做好引豬工作
由于仔豬本身抵抗力就較弱,而流行性腹瀉的傳染源又來自于帶毒的母豬,一旦缺少精準可靠的豬檢疫工作,就會導致豬場引豬過程中病毒入侵,在長時間帶毒環境中,仔豬必然極易受到感染,因此,豬場最好能夠做到繁殖及養殖一體化,并針對妊娠母豬及仔豬進行免疫接種。除此之外,在引種過程中應當從根本上避免在疫區引豬。引豬完成后,無論其來源是否來自于疫區,都需要在進入豬場前對種豬進行檢疫 ,在確保豬身體健康后,才能將其混入豬群進行養殖。
4.2 做好豬場的清潔及消毒工作
環境因素對仔豬的健康生長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不能保證仔豬處于安全環境下,就會為流行性腹瀉等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如果衛生指標與預期目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能開展定期消毒工作,病菌及細菌就不能被有效消滅。因此,為了從根本上消除病菌,豬場需要對豬糞便進行及時處理,并開展定期徹底清理工作,無論是豬的生活環境,還是豬舍的外部區域都要進行消毒。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在對仔豬進行運輸前,需要對車輛進行消毒及清洗,并促使車輛保持干燥,促使衛生指標不斷提高。
4.3 進一步強化對仔豬的飼料管理
在仔豬養殖階段,需要確保環境及各項關聯指標始終處于最佳標準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流行性腹瀉的防控質量。實際上在生產模式的優化選擇中,應當以全過程監管為核心,其中分娩舍的溫度應當達到適宜水平,豬舍也應當干凈、衛生。仔豬的母乳飼養在養殖階段是尤為重要的,這就需要確保仔豬能夠盡早吃上初乳,這是因為母源抗體具有較強的保護作用。當仔豬被感染流行性腹瀉病并出現臨床發病癥狀時,應當立即提高產房溫度,并填充適量電解質溶液,促使仔豬體內的酸堿指標維持正常水平,還可以直接對仔豬進行抗生素的注射,避免仔豬持續發病,從根本上減少仔豬感染死亡率。當哺乳母豬缺少乳汁時,可以選擇代替飼料對仔豬進行喂養。
5 總結
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生不受豬年齡及時間段的限制,其中仔豬的感染幾率普遍較大,在溫度及濕度上升的環境下,如果缺少對仔豬生活環境的優化改善,清潔及消毒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仔豬受到外界不良刺激,一旦應激反應過度,仔豬就會被感染,因此,在豬養殖過程中,應當針對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特點,開展強而有效的綜合防控措施,確保豬場內部全方位、無死角始終保持干凈、整潔,尤其是仔豬,應當從母源上入手,做好精準有效的防控工作,確保母豬及仔豬抗體全面提升,并將易感染豬群優化轉變為非易感豬群,從而進一步降低仔豬流行性腹瀉的發病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