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瑩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造林逐漸成為林業建設中重要的一環。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人造林的價值,本文對造林工程設計中的造林樹種及密度進行了簡要探討,希望能對我國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一點幫助。
關鍵詞:造林工程;樹種;密度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158
造林工程是一件既復雜又系統的工程,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造林整體質量,一定要有針對性地對樹種進行選擇,并且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對樹種密度進行調整。
1 造林工程中樹種的選擇
1.1 樹種的選擇依據與原則
在造林工程中,對樹種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要按照樹木類型選擇不同的樹種。要按照造林地區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樹種的選擇,如環境因素、土壤因素、天氣因素、經濟因素等方面都要進行綜合分析,進行樹種的選擇[1]。不同的林種對樹種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差異性,目的不同樹種的類型也是不同的,如防護林需要選擇一些生長周期短、壽命比較長、樹冠枝葉相對茂盛、適應環境能力較強、根系發達穩定,并且能夠達到防風沙、保水固土功效的灌木或是喬木;經濟林種則是需要一些適用性比較好、生長快速、生長周期短、產量穩定、豐產、經濟價值較高、存活時間較長的樹種;還有風景區的林種通常會選擇一些樹姿優美、繁榮茂盛、四季常綠的樹種,或者是顏色艷麗、炫目明媚、擁有鮮明花色的灌木等;在對樹種進行選擇的時候還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造林的基礎是當地的環境和氣候,要想使林種的質量得到提高,就要按照當地的實際條件選擇適合的樹種,而且在同一區域的樹木也會因為一些其他因素而出現差異,如在一些樹木山區的上坡、下坡、山谷的長勢是不一樣的,對陰坡、陽坡也是有差異的,同時,即使是在平原地區也會因為肥力、水分、土質等外在條件而有所不同。因此,選擇樹種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針對不同的條件來有區別地進行選擇。造林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收獲生態效益的同時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因此,在選擇樹種的時候要在能夠滿足當地要求和造林目標的同時,把造林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最大化,從而實現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此外,還要考慮樹種抗病蟲害的能力,盡量選擇一些抗病蟲害能力強、來源充足、營造性高的樹種[2]。可以在當地環境允許的前提下對樹種進行混合種植,這樣能夠達到改良土壤土質、提升土壤有效肥力的作用,使森林系統穩定、和諧的發展,并且能夠使造林工程的發展更加高效、更加優質,生態環境也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1.2 樹種的選擇條件與類型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造紙業也不斷發展,對樹木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用材樹種的選擇也就變得至關重要。在選擇的過程中一定要選擇一些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的樹種,并且要具有壽命長、樹體高大、材質優良、抗性強、用途廣泛、出材率高、通直圓滿、耐性高等特性,并且在長成后要能夠形成穩定的群落,同時單位面積的蓄積量要比較大。擁有這些特征的樹種有很多,例如華山松、油松、華北落葉松、日本落葉松、水杉、雪松、云杉、銀杏、青海云杉、秦嶺冷杉、歐洲云杉、水青樹、側柏、核桃、連香樹、冬瓜楊、漆樹、白樺樹、山楊樹、楓楊等,都可以根據造林的要求和目標來進行選擇[3]。對防護林造林樹種的選擇根據其用途的不同主要分為2大類:用于水土保持的防護林和用于農田防護的防護林[4]。對農田防護林的樹種選擇,要選擇一些生長速度快、抗風能力強、根基發達、壽命長、穩定性高的樹種,以此來保障能夠長期的防護農田,例如白榆、楊樹等;對防止水土流失的防護林,為了能夠更好地完成保水固土的作用,要選擇吸水故土能力比較強的樹種,并且同時兼顧樹木的木材生產能力,例如側柏、油松、楊樹、落葉松等。對經濟林的樹種選擇要更為謹慎,同時考慮經濟、生態、社會等多方面的利益,多元化地進行選擇[5]。其中主要考慮的因素為成樹的多用性、結實量大、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廣泛、價值利益高、品質優良等,并且綜合樹木的實際用途來進行樹種的選擇,以此來保障經濟林的價值最大化,大棗、扁杏、山杏、杜仲、銀杏、漆樹、核桃、黃連木、板栗等都是經濟效益比較高的品種。
2 造林工程中樹種密度的選擇
2.1 當地經濟條件因素
造林密度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造林成本的影響。對造林工程投入資金多,造林的密度相對就比較大,兩者成正比關系。為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對造林工程的密度不宜過大,反之,如果造林的密度過小,雖然會降低造林工程的成本,但會影響樹木的產量。因此,經濟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地區,在造林工程上可以適當地增加密度,并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如市場需求、運輸、勞動力等,對樹木的種植密度進行分析,保證樹林的密度符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從而收到穩定的經濟效益。
2.2 立地環境條件因素
在造林過程中,針對相同樹種的不同立地條件要適當地進行密度調整。造林的密度大,相鄰的植物株冠互相銜接所需時間越短,相反則時間越長。密度小時幼林比較分散,林區的陽光充足、土壤裸露、雜草茂盛,因此會影響成林。立地條件如果比較好,那么樹木的生長迅速、成林快、郁閉早,相對的造林密度可以適當增大。若是立地條件比較惡劣、樹苗不易存活,為了保障幼林能夠擁有充足的養分、增強穩定性并且維持正常生長,則需要把造林的密度相對降低。
2.3 樹種生物形態因素
為了人造林能夠更好地生長,要根據樹種的生物特點來決定樹種的密度。速生樹種、喜光樹種,如桉樹、馬尾松、落葉松、泡桐等造林密度要相對小些,生長緩慢的樹種或陰性樹種,如紅松、冷杉、云杉等密度也不能過大,否則易使雜草過多,幼林郁閉過慢,最終導致林木生長達不到標準。同時,也要考慮樹種的冠形、干形等因素,直干性樹種可以相對稀疏一些,相反則要密集一些。
2.4 造林最終目的因素
造林密度也要根據造林目的進行調整,不同的造林目的決定了不同的造林密度。根據造林目的適當地進行調整,保證樹種能夠科學合理地栽種,使人造林達到最大的利益和價值。
3 結語
造林工程是一項能夠使經濟、社會、生態共同發展的工程。造林工程中樹種和密度的調整和選擇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環境等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確保人造林能夠更加穩定、快速地生長,從而實現造林工程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珍華.造林工程設計中的造林樹種及密度選擇探討[J].南方農業,2016(35):40-41.
[2]任明興,袁宗珍.造林規劃設計中造林樹種及密度選擇分析[J].種子科技,2016,34(9):88.
[3]劉國龍.關于建立營造林規劃設計經濟技術檔案數據庫的構思[J].林業調查規劃,1998(2):27-28.
[4]趙漢廷.會澤縣長防工程總體設計中造林樹種選擇和密度配置的探討[J].林業調查規劃,1992(3).
[5]曾祥橐.關于營林生產中人工造林規劃設計與造林技術分析[J].農家科技(旬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