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隨之也出現了大量的森林資源遭到破壞的現象,這些現象的產生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中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質基礎。因此,建設與發展生態林業已迫在眉睫。
關鍵詞:林業;生態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197
雖然我國現已施行了這一系列林業生態措施,營林綠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林業生態建設仍存在很多問題。因此,規范完善林業生態建設體系和機制,進一步落實與發展林業產業是當下林業生態建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林業生態對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充足的物質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保障經濟可穩定、有序、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中國歷經30a的探索與實踐,明確提出了“環保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觀,這些理念同樣適用于林業產業建設。但從客觀上分析,林業產業及其生態建設中可持續發展觀念踐行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例如,一些地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提升,對生態林業完成毀滅式開發,毀滅性地破壞了該地區的生態系統,極大降低了林業生態以及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為保障生態林業的豐富性,在進行林業產業建設時,一定要同時考慮到林業的生態效益,這樣才能形成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拉動整個林業產業發展向可持續發展方向前進,這是發展生態林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2 正確處理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2.1 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間相互制約和存在的矛盾
經濟效益相對于生態效益來說具有一目了然的直接性,而生態效益相對來講則具有一個積累過程,且效果呈現緩慢,存在一定的時間差。這便形成了二者間的矛盾,在平日的林業生產中,人們投入林業建設和攫取林業資源之間存有一定的區別。也就是說,在日常的生產中,人們在對林業投入了資金、人力和物力后,必然想獲得相應的收益,但是由于林業生態效益存在不確定性,使人們在建設生態林業與林業產業上有一定的差異。
2.2 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相互依存并促進
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之間還存在著互相依存和促進的關系,這主要指是和人們獲得經濟利益和價值存在著一定的關聯。二者存在的一個相同的基礎是,若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林業的生態效益,就要做好植被恢復和森林面積建設,從而最大規模地擴張森林范圍,否則便會導致林業產業資源不足,可持續發展更無從談起。所以,生態建設的根本就是林業產業的資源,森林是生物和所有綠色植被生存的根基,它猶如一個天然的空調,能優化環境、吸煙滯塵、減少污染,保護植被,對人們的生產生活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將生態發展和林業生產發展相結合,不僅能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得到保障,還能獲取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激勵人們不斷地投資開發林業,并推動林業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
3 推動林業產業與生態建設和諧發展的建議
3.1 加強林業科技的推廣力度
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科技發展,發展林業產業也離不開科技。所以,林業產業要徹底摒棄過去那種以犧牲環境和自然資源為前提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倡導“科技興林”新理念。建創建起以市場為先導、以科技為核心、以企業為主體、以經濟效益為宗旨的新型林業科技機制,依靠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來提升林業生產效率,推動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通過對先進的科技信息系統的應用,使林業的生產經營更加公開、科學、精確、透明的“數字林業”的開發運營就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數字林業”利用科學采錄與分析數據,防止不必要的損失,還能對林木的生產態勢進行更直觀的分析,使林業生產走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3.2 深化革新林業產權制度
林業產權制度作為林業生產關系的核心,是各項林業政策的基石。因此,必須在保障不改變國家與集體對林業產業所有權的基礎上,適時推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要精準把握好產權制度革新試點的契機,把林地或宜林地的使用權與所有權進行分離,將林業使用權分給那些適合經營的主體,創建多元化的投資、經營及管理人員之間責權利相統一的新制度。同時,要給林權人發放林權證,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他們的主人公身份,充分調動起他們護林造林的積極性,為林業制度革新貢獻一臂之力。
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發展的關系較為密切,它們既存在著矛盾,又有著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在林業生態的日常建設中,必須科學地處理好二者間的關系,讓其互相依存、互相促進,才能獲取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生態建設及林業產業的發展,提升社會經濟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史小娟.試論林業產業的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J].林業科技情報,2012(1).
[2]丁洪雨.林業產業發展與林業生態建設的關系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