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網民數量的日益增長,網絡安全已成為一個社會熱點。網絡安全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是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根本任務。本文首先是闡釋了研究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現狀的意義,并以華南師范大學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網絡法律素養的現狀;提出了增強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學校需要完善做出更多努力和工作等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調查建議
1 引言
2014年,我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體現了我國政府從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建設,標志著中國互聯網發展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在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使我國網絡安全工作有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對網絡也有了更多的法律約束,中國信息安全行業進入新的時代。習總書記曾在工作會議中指出網絡安全是我國的重大戰略問題,要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
2 研究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現狀的意義
2.1 可以體現出高校落實國家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政策的力度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是我國法治教育的重點對象,其法律素養的高低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高校作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主要陣地,研究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培養狀況可以體現出學校對于國家政策的落實。2.2 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到大學生對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看法和意見
大學生是年輕的社會群體,在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今天,大學生是網絡環境中最活躍的人群,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以為網絡的普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們要更好和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大學生對于國家時政和政策的認知程度,重視青年人的看法和觀點,加強對青年學生的引導。
2.2 是為了尋求問題,解決問題,更好提高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與網絡密不可分。大學生在利用網絡的過程中比較關注的是網絡給自己帶來的便捷,而忽略了了自身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暴露出大學生在法律素養——特別是網絡法律素養層面存在對法律權利、義務認識不足。筆者希望能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基本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本身和學校在加強培養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提出一些建議,促進改善目前的現狀。
3 通過解讀調研問卷結果分析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現狀
3.1 問卷基本情況介紹
本次調查選取華南師范大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為了方便填寫和后期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筆者使用在線調查問卷——問卷星的方式,在各學院各年級同學的積極參與下,在預期時間內獲取足夠的問卷答案。問卷回收后,主要是利用問卷星系統所研發的數據分析方法得出調研問卷結果,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352份,回收352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問卷中,沒有出現問題漏答和問卷回答不完整的情況,也沒有出現明顯存在邏輯錯誤的問卷,因此最后的有效回收問卷也是352份,有效率100%。
3.2 問卷調研結果與分析
3.2.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包括大一至大四共四個年級,涉及的專業數量較多,筆者主要是根據根據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劃分標準進行專業分類,將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體育類、文學、語言類、藝術類、歷史學、管理學分為文科;將理學、工學、農學、醫學歸為理工科。因華南師范大學沒有醫學和農學兩個專業,因此理學和工學在調研問卷中直接設置為理工類。參與本次調研問卷的填寫的各專業的分布主要如下:文學專業的學生有20%,經濟學的學生有16%,法學專業的學生有25%,教育學的專業的比重是12%,哲學的占比是8%。這四個專業是參與人數比較多的學院。而歷史學院和管理學院的同學都是占了5%,語言類和藝術類專業的同學則同是占比2%,體育類的同學是1%,最后是理工類的同學參與問卷調查總共是占總人數的4%。由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文史類專業的同學比較關注和樂于參與本次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問卷調查,這可能是與同學們的專業相關性分不開,尤其是法學院的同學的參與積極性比較強。
3.2.2 是否關注過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
對于是否關注過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這個問題,參與問卷調查的同學們的答案相對集中。由下面的圖1可以看出,其中55.68%的同學表示偶爾關注,29.55%的同學表示自己很少關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同學是從未關注過相關的法律,這類同學占比6.82%,最后是經常關注網絡安全的相關的同學的比重是7.95%。從這個表格我們可以分析出,現在絕大部分大學生會關注網絡安全法律的動態,并不是完全忽視它的存在,只有極少部分的大學生從未關注過這方面的知識,這仍是我們需要努力改善的情況。
3.2.3 平時通過什么途徑接受網絡安全法律教育
大學生們主要是通過什么途徑接受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呢?這是一道多選題,通過調查顯示,80.68%的同學是在偶爾玩手機時看到便會象征性地看一下,52.27%的同學是通過學校的講座、宣傳會和課程學習到網絡安全法律知識;而自覺上網查詢相關信息的同學比重是43.18%。會選擇在書刊上學習相關網絡安全法律知識的同學只有35.23%。由以上數據,我們不難分析出,現在大學生在依賴互聯網的同學,卻缺乏自己學習網絡安全法律教育的主動性。
3.2.4 如何看待學校和學院在宣傳網絡安全法律教育方面的工作
在評價學校和學院在宣傳網絡安全法律教育方面的工作是否到位的問題時,答案結果比較集中。根據調查數據圖3顯示,有73.86%的同學認為我們學校和各自的學院在宣傳工作上的力度還可以提高,能將網絡安全法律教育工作做得更好。還有22.73%的同學則是持著比較否定的態度,認為學校和學院相關的工作做得很不好,個人幾乎不了解。認為學校做得很完美的同學只是極小一部分,占比2.27%,而完全沒有聽說過學校和學院有相關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活動的同學也是非常少數的,不足1.2%。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學對學校和學院的宣傳工作是滿意的,但是仍希望學校和學院能做得更好,使得剩余的小部分同學也能在充足的宣傳中了解到網絡安全法律。
3.2.5 如何評價自己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程度
本次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們有一半的人認為自己對網絡安全法律知識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有35.23%的同學則是表示自己對這些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不會在網絡上被騙和吃虧。只有2.27%的同學可以自信地說對這些法律知識很是了解,到達了可以當專業律師的級別。對比之下,令人擔憂的是,仍有12.5%的同學是對網絡安全法律知識是完全不懂的。這個數據較為貼切地體現了大學生對自身素養的認識,也反應了當代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能力并未達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程度,學院和學生任需加強這方面的教育。
3.2.6 是否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培養
調查數據的結果顯示,同學們對于是否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培養幾乎都是持肯定的態度,97.73%的同學都覺得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其中有一半的同學認為很有必要去提升自身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而持否定態度,即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的同學只有2.27%。以上數據可以分析出,絕大部分大學生認可和期待加強自身的網絡安全素養的培養,認識到了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培養的重要性。
3.2.7 學校通過何種形式來開展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比較合適
本題的設置是單選題,旨在讓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選擇一種可以讓他們能普遍的接受的教育途徑。調研結果如下圖的數據顯示,希望學校通過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教育活動,定期舉辦講座、宣講會、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或者是在教學課程上開設一門有關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的公選課,這三種形式的占比不差上下,分別是38.64%、27.27%、32.95%。這三種形式是同學認為比較合適的教育途徑。受調查者中,只有1.14%的同學認為可以通過其他的形式來開展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更合適。
3.3 總結
綜合調研問卷的所有問題和同學的回答結果,筆者得出以下結論:當代大學生對網絡安全法律有一些淺顯的了解,也有一定的法律知識,大部分大學生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有希望提升自身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希望學校能繼續開展更多的活動,從而使得同學們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到相關的教育。
4 提出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的策咯和建議
4.1 學校應在教學體系和宣傳工作方面,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
目前而言,我國大部分高校的網絡素養教育處于起步階段,鮮有學校為學生開設一門獨立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課程,只有個別高校開設了稍有涉及“網絡素養”的相關課程。因此,學校應該建立系統的課程體系,將大學生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納入到高校的教學計劃中。第一,可以開設專門的網絡素養教育公共選修課。學校可以結合自身特點開設公共選修課供學生選擇,也可以運用網絡公開課的形式使得同學們可以網上公選接受有關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課程的教育。第二,納入計算機教育課程的教學和考試。學校可以在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的教學和考試中適當增加一些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建立完整的高校網絡素養教育體系,還可以豐富高校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第三,定期舉辦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的相關講座。可以由法學院的教師們為主導,和思想政治教師為輔助,定期向所有專業學生開設講座,講清與網絡相關的道德問題和法律規范。此外高校也可以邀請專業人員講解如何防范網絡詐騙、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知識講座,以提高大學生的網絡法律與安全素養。
4.2 學院應注重平臺建設,提升宣傳內容質量,將學校的要求落實到實處
學院應該加強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應當注重網絡平臺建設,加強學院的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注重建設學院內部的網絡互動平臺體系,有效及時地對學生的網絡思想和行為進行正確而又明確的引導。可以通過平臺的互動、宣傳來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力,牢牢掌握網絡輿論戰場的主動權。其次不斷提升平臺宣傳內容的質量,宣傳內容不要太死板,要了解大學生日常習慣和興趣喜好,以漫畫、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引導對大學生加強網絡安全法律素養的培養,進行隱性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
4.3 學生個人應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自我教育,自覺提升網絡安全法律素養
只有大學生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進行自我教育提高網絡素養,才能更主動地參與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活動,才能真正地將網絡安全法律知識牢記于心。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參加學校開展的相關課程、參與學校舉辦的有關網絡安全法律素養教育的講座,自覺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網絡安全法律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網絡安全法律素養。
參考文獻
[1]方兵.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現狀調查分析[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 2017, 31(6):633-637.
[2]王丹丹. 互聯網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16.
[3]謝孝紅. 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17.
[4]周曉婷, 谷仕艷, 劉婷婷,等. 大學生網絡信息安全現狀解析及對策探討——以成都市大學生為例[J].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7, 11(3):94-100.
[5]劉大偉. 大學生網絡法律素養現狀分析研究[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6):609-614.
作者簡介
陳鴻鵬(1996—),女,漢族,廣東省湛江市人,華南師范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