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紅
上海進博會上,來自日本和韓國的參展企業陣容強大、產品新穎、令人矚目,折射中日韓貿易還有巨大潛力可挖,也預示“中日韓自貿區”具備現實可能性,宜加速推進。
今年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首次在東盟以外召開10周年?!爸腥枕n自貿區”概念早在2002年的“東盟+中日韓”(10+3)框架中便已提及。2012年11月在柬埔寨金邊召開的中日韓經濟部長會議決定啟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然而,迄今幾經波折,仍未達成框架協議。究其原因,可謂復雜多變。
其一,日韓分別為美國在亞太安全區域的兩大“不見面的盟國”,即美國通過分別主導美日同盟和美韓同盟,而不是“美日韓三邊同盟”,來達成不同的目標。美國基于維護亞太區域安全格局的考慮,不希望有力量來整合日韓。
其二,冷戰結束,東亞經濟領域改革同步,相互依存加深,但安全結構上的對立沒有改變。而這種經濟依存、安全對立的二元結構,與美國主導基于雙邊同盟的“亞太同盟體系”互為表里。
其三,區內歷史認識、地緣條件以及發展階段等多元復雜,難以形成與共同經濟利益相匹配的“意識認同”。
但時代進步,大勢難擋。如今,中日韓分別為世界經濟第二、第三和第九位的經濟大國。2018年中日韓經濟總量達20.95萬億美元,比日本主導的“TPP11”多約10萬億美元,接近美國主導的北美新貿易協定(USMCA)。在貿易上,2017年中日韓對外出口之和約占東亞地區總出口的70%,進口占67%,且三國在東亞區內貿易占比接近60%以上;投資上,中日韓吸引外來直接投資總額約占東亞整體的40%,而對外直接投資之和占東亞對外直接投資的68%。在東亞,中日韓舉足輕重,經濟實力和總量上均具備集結整合條件。在對外經濟關系上,僅“中韓+中日”兩個雙邊貿易之和即可與“中美貿易總量”相比。三國具備了攜起手來的條件,既可分散貿易摩擦風險,也可平衡外貿結構過于集中之不利。
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當今時代,西方整體戰略收縮,而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且建立了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市場,無論在經濟總量,還是貿易總量,乃至內外投資、技術創新等多領域、多層次上,均顯示出中美歐三極的雛形。
無需諱言,這三極尚不均衡,“中國極”還相當單薄,急需有地緣腹地依托,分散風險。在此,“中日韓自貿區”不僅可提供交易便利,也可降低貿易成本,產生靜態的區內貿易擴大效果,同時,鑒于中日韓技術創新與世界齊頭并進,對內對外投資活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若達成自貿區,無疑會加速區內“比較優勢的動態轉移”,自成區域產業分工體系,產生動態的經濟增長效應。▲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