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
11月9日,正準備去參加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式的筆者收到朋友短信:今年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是不是聚焦網絡技術的陰暗面?讓從2014年開始連續參加互聯網大會的筆者一臉懵。
朋友的說法來源于《紐約時報》一篇題為“在中國的互聯網大會,技術的陰暗面涌現”的報道。這篇報道非常符合假新聞的標準:其一,放著本屆大會“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題不提,杜撰所謂技術陰暗面;其二,移花接木,先放一段記者自己對于新疆的臆測,然后嫁接一段騰訊總裁馬化騰關于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的表達,讓讀者產生聯想;其三,選擇性的裁剪互聯網之光成果博覽會的展示成果,讓人覺得那里好像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控技術專場演示會。
可以想見,在這篇報道的影響下,無法親自到場參觀的部分外國讀者,將被激起一波“正義感”,去譴責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胡作非為”。這就是必須澄清這個假新聞的關鍵所在。
直面挑戰,推進合作,克服困難,共同推進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從開始至今,歷次世界互聯網大會共同關注的主題。與會代表在各種場合,毫不諱言在網絡安全、網絡空間治理領域面臨的沖突、矛盾、摩擦和分歧。但是,與《紐約時報》這篇報道的最大區別是,參與者的基本出發點,是通過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去消除分歧和誤解,實現有效的合作,特別是在中美兩國之間實現有效的溝通、交流與合作。
烏鎮互聯網大會這五年,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貢獻了新的理念體系和目標模式。從提出“命運共同體”,到明確互聯網發展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再到強調“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重申“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聚焦“共進共贏、互信共治”。中國在烏鎮倡導的新主張和新見解,在國際體系的風云變幻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與完善,也注定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征程。在此次大會的各個論壇以及會場內外,除了共同治理網絡空間,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良性環境之外,人們更關心的,是如何保障和實現網絡空間的大國戰略穩定,減少不確定性和猜忌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與會者的共識是,各方應努力為促進穩定和信任添磚加瓦,這不僅是當前全球的利益使然,也是至關重要的歷史責任。▲
(作者是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