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渝佳
【摘 要】現今,林林總總、名目繁多的節日是越來越多,而現代節日往往成為流于形式的休假娛樂消遣。語文教學也由于長期的固定模式走入瓶頸。通過挖掘現代節日文化的豐富內涵,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找尋現代節日文化與語文教學活動相結合的道路,實現兩者共同發展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節日文化;語文;活動;融合;意義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7-011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56
美國民俗學家阿蘭·鄧迪斯曾這樣分析節日的意義:“日常生活中,時間線性流逝,節日就像這條直線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義。”語文作為人類從古至今就學習的學科,不僅是人類認知世界、交流彼此的工具,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發揚文化傳統的基石。所以,將語文的外延發展到同樣是人類文化結晶的節日文化中,給學生鋪設一個語文綜合學習的平臺,不僅使學生從節日的風俗、文化習慣中找尋先人的足跡,更重要的是在前人與現實的交互中汲取豐厚的文化營養,提升自身文化品質。而語文學科著力培養的語言文字能力又讓學生成為節日文化的實踐者和傳承人。
每個傳統節日因為產生時間的久遠和人類活動對其內容的不斷豐富,使得他印刻在了每個文化族群的內心,不可磨滅。因為他是先人的智慧、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更是一種民族符號化的象征。可面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們的生活中也出現了更多的新節日甚至外來的洋節日,如五四青年節、護士節、勞動節、母親節、感恩節……這些節日也都因為其產生的特定的歷史背景和與我們現代人相似的社會認知特點,而擁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怎樣讓這群喜新厭舊的學生能真正從現代節日中有所獲,而不是簡單的看看熱鬧,就必須開展一系列與現代語文教學特點緊密相連的活動,從聽、說、讀、寫入手,尤其是把文字與語言表達的能力培養滲透到活動中去。而現代節日中如五四青年節、五一勞動節的節日文化內涵就與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活動中的辯論、演講等活動所培養的核心素養是相契合的。所以在這些節日來臨之際,開展與其節日文化淵源相關聯的實踐活動往往能激發學生的活動熱情,從而帶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1 節日文化為主題的辯論,演講等實踐活動擴大了課堂的容量,將語文學習由課堂延展到了社會生活
以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為例,他們都是與新中國的發展歷程有著緊密聯系的節日,而這些節日在形成之初,就有演講、辯論等不同形式的節日活動,而這些活動又與青少年愛說好辯論的活動特點和表現欲強的心理個性是相一致的。借助辯論,選定社會熱點為辯題,既滿足了學生興趣要求,更讓學生主動關注生活, 思考生活,在辯論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使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再只是上課,作業,考試,而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能夠適宜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能夠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積極向上的世界觀。而活動選擇開展的主題必然與節日的內涵相一致。如圍繞“五四精神是否直接照搬”、“偶像崇拜利弊的討論”、“雷鋒精神在現實社會的傳承”等社會熱點進行的辯論演講,將社會上的熱點焦點問題拋到課堂上,進行熱烈的討論,很容易就使學生看到與校園不同的社會百態,將課堂延伸到身邊生活和社會,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同時,看似復雜難解的社會現象,其實又與學生不斷認知求解的心理需求和迫切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一致。所以在開展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運用所學,實際解決問題。比如參與辯論活動的學生為了在辯論取得勝利,就會搜集大量相關信息。在論辯中,就會運用自然科學、人文歷史政治甚至法律上的一些知識儲備,甚至會引用一些社會的流行熱詞,網紅人物或事件,那么一場活動不僅培養了邏輯思考能力,學會了明辨是非曲直。更重要的是學會關注生活,觀察社會,思考人生。這些都是由學生自己領悟所得,所以遠比通過學習一篇教材文章,得到的認識更深刻。語文教學的地點轉移了,教學的手段多樣了,更可喜的是這些節日背后所包含的豐富意蘊,也在潛移默化中被學生們理解與接受,實現了雙贏的目的。
2 節日文化與語文教學活動融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鍛煉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以節日文化為引領,必然會讓學生們在這一節日文化的鮮明特點的號召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比如五一勞動節,雖然這一節日是為了爭取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權益而誕生的,但適逢春季,五一節也成為廣大中國人民在辛勤勞作之后放松出外旅行的主要假期。所以學校也針對這一節日特征,開展了研學旅行的活動。在活動中首先就是培養了團隊的集體意識和應變能力。小組的分組設置、吃住行的安排都是與組員和組長協調有直接關系,而研學旅行領取的學習任務卡如旅行游記或名人足跡記錄等,在完成語文任務的同時就需要大家的合理分工,成員之間在磨合中越來越團結,組長的組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思維能力的培養在五四青年節傳統活動--辯論中可以得到全面的體現,辯論在需要充分的論據準備之外更看重的就是思維的靈敏性和邏輯性。,辯論勝敗的關鍵在于爭辯過程中的應變和反擊。參加辯論的學生必須認真聽取對方辯論內容,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出漏洞,然后進行有力的反駁,當隊友陳述不夠充分或有問題的地方,進行必要的補充和糾正。思維的反應度和語言的精煉幽默性往往會在論辯中旗開得勝。參加過辯論的學生都認為,每次辯論都是一次升華,更能發現自己的不足,有些學生發現自己思考社會問題的角度更多樣了。第三是與語文學習息息相關的表達能力的提升。平時的課堂,只有老師提問,學生才會回答問題。可是具有節日文化特征的辯論與演講就不同了,他必須要你站起來大聲說,否則就顯示自己膽怯。于是,參加辯論演講的學生不管你平時有多羞澀,演講辯論的時候就必須主動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見解主張。通過這些活動,很多學生的變化是巨大的,人自信了,語言表達流暢了,說理清晰了。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直接會促進書面的表達能力的提高。最后就是語文學習能力中比較高的層次整合信息的能力養成。因為活動開展多是與節日相關的社會熱點,網絡、紙質媒體相關報道很多,評論也就會多。這需要學生對所有的信息進行梳理,然后分析,整合。信息有真偽,看法有不同,這既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窗,豐富學生的視野,又能使學生在接觸到各種信息后明確自己的觀點,甄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整合提煉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3 現代節日文化與語文教學活動融合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加了學生對時事的敏感度
社會熱點常常暴露出的是社會問題,學生在探尋社會問題的背后,一定會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已經不僅僅是在寫一篇命題的議論文啦。它更是借活動讓學生自覺進入社會,履行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話題因為現代節日文化的時代鮮明特點,有的是人的道德素質,有的是社會市井的風氣,有的是與人相處之道等等。對于長時間身處校園,不太了解社會的學生而言,既陌生又熟悉,明明深處期間,只不過因為學生的身份疏于思考。但一旦有思考就會對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促使學生去關注身邊,觀察生活,感知社會。我們有理由相信,經過這種綜合語文活動沐浴熏陶,學生一定會對自己、他人、社會有所擔當。
在一系列鮮明節日文化特色的語文綜合活動中,無需說教,既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更潛移默化的完成了現代節日文化賦予學生應有的德育教育。在世界多元與統一的融合下,如何通過語文教學展現現代節日文化的深層內涵,讓學生回歸節日的本原,讓節日文化真正的紀念意義滋潤學生的心靈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還有很多的路可以嘗試。如今,節日是越來越多了,但經典的,有價值的還是如沙中淘金,在節日與文化的融合中,在語文與節日的碰撞中,給學生創造一個美麗新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