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 琴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甲乳兒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0)
乳腺癌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手術切除病灶組織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在對患者的第二性征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會使其患側的上肢及淋巴發生水腫,對其身、心均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為了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需在其術后對其進行全面、優質、科學的護理服務。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乳腺癌患者術后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甲乳兒外科進行手術的101例乳腺癌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年齡<70歲的女性患者。2)患者未合并有嚴重的心肺等重要器官疾病。3)患者無肌肉關節類疾病。4)患者無意識認知障礙。這101例患者的年齡為34~67歲,平均年齡為(50.51±12.23)歲;其受教育的時間為7~16年,受教育的平均時間為(11.20±3.85)年;其中,乳腺導管內癌患者有14例,乳腺浸潤性導管癌患者有85例,其他類型乳腺癌患者有2例。將這101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有51例患者,對照組有5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接受手術后的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與乳腺癌相關知識的介紹。2)對患者進行常規用藥指導。3)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術后,由經驗豐富的甲乳外科護理人員循序漸進的對患者進行與乳腺癌相關的健康教育,每次不少于20 min,每周4次。2)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⑴術后1~3 d,指導患者進行腕關節轉動及胸前握拳運動,每次不低于50下,每天2次。⑵術后4 d,指導患者進行屈肘運動(注意患者的前臂在活動時上臂應保持不動),每次10分鐘,每天2次。⑶術后5 d,對于創口無外滲液體的患者,指導其開始做六節功能鍛煉操(第一節,患者伸直患側肢體做握拳活動;第二節,患者保持伸直患側肢體做屈肘運動;第三節,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轉動運動;第四節,患者用健側手從下至上握其患側的手、手臂;第五節,患者做摸耳動作;第六節,患者進行爬墻運動)進行康復訓練,每天2次,每次四個8拍。在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時,要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1]。3)為防止患者發生淋巴水腫,術后第2 d,遵醫囑為其使用空氣波壓力循環治療儀進行治療(其治療原理與彈力襪相仿)。每次15 min,每天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6個療程,兩療程之間酌情間隔一定的時間[2]。4)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5)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告知其食用低鹽且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
術后1周、1個月及術后3個月,對比兩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增加的體積及其不同程度水腫的發生率。1)在患者術后1周、1個月、3個月用幾何測量法測量其上肢水腫后增加的體積。2)根據測得患者患側上肢水腫增加的體積,將其淋巴水腫的發生情況分為0°(無)水腫、I°(輕度)水腫、Ⅱ°(中度)水腫、Ⅲ°(重度)水腫四個等級。0°水腫:患者的患側上肢無水腫情況發生。I°水腫:患者的患側上肢稍微出現水腫情況。Ⅱ°水腫:患者的患側上肢發生水腫后體積增加<10%,且肉眼可見其患側上肢有腫脹的現象。Ⅲ°水腫:患者的患側上肢發生水腫后體積增加≥10%,且肉眼可見其患側上肢腫脹明顯,壓之會出現嚴重的凹陷,其肢體活動受到極大的限制。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9.3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1周,兩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的平均增加體積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的平均增加體積更小(P<0.05)。詳見表1。
表1 術后兩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平均增加體積的對比(ml,)

表1 術后兩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平均增加體積的對比(ml,)
組別 例數 術后1周 術后1月 術后3月觀察組 51 342.7±11.5 353.4±8.5 444.8±14.7對照組 50 339.5±10.6 408.9±12.5 942.2±11.3 χ2值 1.453 26.138 190.382 P值 0.149 0.000 0.000
術后1周、1個月及術后3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患側上肢0°、I°水腫的發生率較高(P<0.05);術后1周、1個月及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Ⅱ°、Ⅲ°水腫的發生率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患者不同程度水腫發生率的對比(%)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患者絕大多數為女性,男性乳腺癌患者僅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1%。目前,臨床上治療乳腺癌的方法主要是手術,且療效確切[3]。乳腺癌患者的病灶可經手術直接切除,但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由于乳腺癌的發病部接近上肢,其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上乳腺癌手術的操作范圍較廣、術中出血量較多、患者的感染率和皮瓣壞死率均較高,導致其易發生患側上肢水腫和淋巴水腫等術后并發癥,不僅使其生理上承受了較重的痛苦,還為其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4]。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為乳腺癌患者術后進行科學、全面、細致的護理,可緩解其術后疼痛、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其術后的不同時間段,協助其每天循序漸進的進行康復鍛煉,可降低其患側上肢水腫的發生率并緩解其水腫的程度,對改善其預后、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5]。綜合護理是根據臨床經實踐經驗總結出的一種全面、科學、有針對性的護理模式。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循序漸進的健康教育及康復鍛煉,增加了其對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的了解,提高了其對治護的依從性,并促進了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術后1周,兩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增加的體積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患側上肢水腫增加的體積更小,P<0.05。術后1周、1個月及術后3個月,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患側上肢0°、I°水腫的發生率較高,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手術后的乳腺癌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其患側上肢的腫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