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兵,虎瓊華,李金龍,肖 強,歐陽晨波,周宗科
(1.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17;2.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臨床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快速康復理念的宗旨在于通過加強對患者進行圍手術期管理的方式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促進其康復。對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手術的時間長、術中的出血量多、術后恢復慢等特點[1]。本文對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85例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評價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快速康復治療的效果。
選取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骨科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85例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其臨床表現符合髖關節強直畸形的診斷標準。2)髖關節各方向的活動度<30°。3)初次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其排除標準:1)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2)臨床資料不全。根據圍手術期處理方式的差異將這85例患者分為A組(21例)和B組(64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比例、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病因占比、術前血紅蛋白水平、ASA分級占比等基線資料相比,P>0.05。詳見表1。本研究獲得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A組患者進行常規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是:1)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向其講解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2)在術前15 min為患者靜脈輸注5 mg/kg的氨甲環酸,并向其關節囊周圍注射適量的羅哌卡因。3)在術后,對患者進行預防血栓處理和鎮痛處理。對B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治療。方法是:1)在術前,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指導其進行等長肌肉收縮訓練,4 h/d。對患者進行超前鎮痛、鎮靜、抗焦慮治療。對于血色素的水平低于110 g/L的患者,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鐵劑、葉酸對其進行抗貧血治療。2)在術前15 min為患者靜脈輸注5 mg/kg的氨甲環酸。在術中,使用浸潤有氨甲環酸的紗布按壓患者的出血點。對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在其關節腔內注入1 g的氨甲環酸(保留2 h)。在術中盡量不要損傷患者的關節囊,并對其進行控制性降壓。在患者關節囊周圍的深筋膜處注射適量的羅哌卡因。3)在術后,對患者進行多模式鎮痛(包括對其進行冰敷、讓其口服鎮痛藥、為其肌內注射鎮痛藥及使用六合丹對其進行局部外敷等)。對患者進行預防血栓處理、鎮靜及抗焦慮治療、營養支持和抗貧血治療。讓患者口服氨甲環酸,1 g/d,連續用藥2周。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包括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對兩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處理的差異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的比較(Table2 Comparison of basic and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的失血量、引流管的留置率、輸血率、各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出院時髖關節屈曲及外展的活動度、Harris評分的改善率、術后住院的時間、治療的費用(不包含假體材料費)和術后30 d內再入院率。

表2 對兩組患者進行圍手術期處理的差異(Table1 the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圍手術期的失血量平均為(954.71±167.3)ml,其輸血率、引流管的留置率分別為9.1%、74.5%,B組患者圍手術期的失血量平均為(817.54±178.2)ml,其輸血率、引流管的留置率分別為4.5%、51.5%。B組患者圍手術期的失血量少于A組患者,其輸血率、引流管的留置率均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A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平均為(11.2±1.5)d,其切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8.5%。B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平均為(6.7±1.7)d,其切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4.1%。B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短于A組患者,其切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A組患者出院時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平均為(95.6±4.5)°,其Harris評分的改善率為51.4%,其治療的費用平均為(14681.81±3413.76)元。B組患者出院時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平均為(105.2±5.6)°,其Harris評分的改善率為62.9%,其治療的費用平均為(20901.39±3110.54)元。B組患者出院時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大于A組患者,其Harris評分的改善率及治療的費用均高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兩組患者出院時髖關節的外展活動度、血栓的發生率、髖關節假體脫位的發生率、髖關節假體周圍感染的發生率、術后30 d內再入院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Table3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快速康復治療的主要措施包括:圍手術期康復指導、營養支持、鎮痛管理、輔助鎮靜及血液管理等。多項臨床研究表明,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快速康復治療能夠顯著減少其手術應激反應,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降低其輸血率及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縮短其住院的時間,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改善其預后[1]。筆者認為,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圍手術期康復指導、血液管理及鎮痛管理的作用如下:1)在術前,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和外展活動度通常較差,且常存在髖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對此病患者進行術前等長肌肉收縮訓練,能夠增強其肌肉的力量,有利于術后其髖關節的穩定性及髖關節功能的恢復[2]。在術后,指導患者盡早進行主被動屈曲、外展髖部等康復訓練能夠促進其髖關節功能及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恢復。2)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常存在貧血的情況[3]。對于血色素的水平低于110 g/L的患者,在圍手術期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鐵劑、葉酸對其進行抗貧血治療能夠改善其因手術創傷而發生的造血功能抑制[4]。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其手術的切口較長,術中的出血量較多[5]。因此,應加強對其進行血液管理[6-8]。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血液管理的B組患者其圍手術期的失血量少于A組患者,其輸血率、引流管的留置率均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血液管理的效果較為理想,有利于其術后恢復。3)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常會出現嚴重的術后疼痛癥狀,從而可影響其術后恢復[9]。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鎮痛管理的B組患者其術后住院的時間短于A組患者,其出院時髖關節的屈伸活動度大于A組患者,其Harris評分的改善率高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鎮痛管理能夠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縮短其住院的時間。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快速康復治療能夠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0]。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本研究的結果顯示,B組患者切口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A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強直畸形患者進行快速康復治療能夠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