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任 邱瀅霏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外一些媒體在討論中國投資熱“退燒”的現象。作為傳統三駕馬車之一,投資形勢的好壞牽動人心,有必要加以客觀分析和回應。
如果從股市上看,2018年出現2449點的歷史低點,比照2015年高點5178點下降52.7%。股市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它反映出目前中國經濟遇到的兩個問題:一是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不確定性。國際保守主義勢力抬頭,不斷地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政治孤立主義,給以中國為主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帶來嚴峻挑戰。
二是中國過去以政府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引擎的傳統增長模式受到較大挑戰。2009年以來,受經濟危機影響,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普遍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以增發貨幣為手段刺激經濟發展,2009年至2017年,中國的M2年平均增速為13%。截至今年8月份,中國的M2總量為22.7萬億美元。而與此同時我國GDP增速2017年為6.9%,貨幣供應量高于GDP增長水平,靠投資刺激經濟增長的效力大幅降低,也給經濟帶來下行壓力。
導致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造成房價高升。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房地產市值達到430萬億,是GDP的5倍、A股市值的7倍。同時,我國總體經濟杠桿率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是最高的。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部門聯合推行資管新規,其目的就是防止資金在房地產行業空轉,但各個行業的資金也出現了短缺,資金原有的流轉渠道被打破。
國家領導層已意識到這個問題,李克強總理親自主持會議要求金融機構增強對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供血;各個地方政府為維護本地上市公司,積極成立基金托市;流動性尚可的上市公司大股東開始發起新一輪回購浪潮等。股市在經歷今年10月的低點以后短期內實現200點左右的小幅增長,止住連續3年來的持續衰退態勢,投資者的信心得到安撫。
對投資者來說,蕭條期往往意味著價值洼地的出現,因此目前的時點正是好的投資機會,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經過前期市場大的波動,優質資產的價格已達到歷史低點,資產價值的底部優勢突出,投資風險得到有效釋放,未來可期待收益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專業投資機構不斷涌現。10年前私募基金行業剛剛起步,投資主要依賴政府和企業直投模式,而目前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私募基金公司已達2萬多家,成為投資市場一股新生力量。與此同時,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積極參與,優秀金融人才的不斷加入,使得私募基金管理人對于項目的甄別和投后管理能力不斷加強。
可以預見,整個國家的經濟形勢會在有效投資加大的情況下穩步提升,進而走出現在的低谷,投資的拐點初現,中國將開啟新的中長期發展機遇。▲
(作者是中財融商【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環球時報201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