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森 宋飛
摘 要:本文從遼寧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及土地現狀出發,闡述了保護區土地現狀和所具有的生物種群多樣性、生態環境脆弱性、森林生態系統近自然性等特點。介紹了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保護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成為遼西干旱、半干旱地區的一道生態屏障,具有很強的示范性和代表性。
關鍵詞:遼寧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現狀;生物多樣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234
1 土地利用現狀
1.1 總土地面積
白狼山保護區總面積17440hm2,按區劃分,核心區8010hm2,緩沖區2680hm2,實驗區6750hm2;按權屬分,國有林地6765hm2,集體林地9450hm2、農地920hm2,其它(村屯)255hm2。保護區國有林公益林面積7260hm2。
1.2 林業用地情況
業用地面積16215hm2,農地970hm2,其它用地255hm2,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93%、5.6%和1.4%。關于保護區土地利用現狀,在林業用地中,按權屬劃分,國有林地6765hm2、集體林地9450hm2,分別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9%和54%。按構成劃分,在林業用地中,有林地面積11765hm2(國有6000hm2、集體5765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2.6%;疏林地57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5%;灌木林地270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6.7%;荒山荒地315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9%;其它林地865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3%。
2 生物多樣性研究
2.1 生物種群具有多樣性特點
通過考察,確認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現有高等植物151科497屬1006種(含變種),其中,苔蘚植物31科76屬151種;蕨類植物14科22屬42種;裸子植物3科7屬10種;被子植物103科392屬803種。查明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脊椎動物26目56科221種,其中包括獸類有6目13科29種;魚類2目3科23種,鳥類15目、33科、152種;爬行動物有2目4科12種;兩棲動物有1目3科5種。此外,無脊椎動物的昆蟲有11目83科482種。其中,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種,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種。狐貍、野雞、野兔、蛇等野生動物繁衍迅速。在生物群落方面,保護區植被類型多樣,可分為4個植被型、10個植被亞型、23個群系。除了各類落葉闊葉混交林組成的地帶性植被外,還可以看到由天然側柏、油松等為主所組成的群落類型和其它雜木林群落,灌木群落類型也較為豐富,主要有山杏灌叢、荊條灌叢、榛子灌叢、紫丁香灌叢、繡線菊灌叢、花木藍灌叢、映山紅灌叢、胡枝子灌叢等。此外,還有一定類型的草甸和沼澤,由此看出其森林生態系統具有生物資源的多樣性。
2.2 生態環境具有脆弱性特點
保護區位于燕山、內蒙古高原、渤海遼東灣、科爾沁沙地、大興安嶺南部和遼東山地交匯區,屬于半干旱地區的農林交錯區。長期以來,由于氣候干旱、人為破壞和過度放牧等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保護區的樹木、草本、山體等生態資源破壞嚴重,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因此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非常脆弱。
2.3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近自然性特點
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所處的遼西地區,由于地處偏遠等歷史的原因,曾對森林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利用,加之“十年九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使森林植被覆蓋率明顯不高,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但在保護區內,由于原黑山林場廣大干部職工發揚艱苦奮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愛場如家、視保護生態環境如保護眼睛一樣的珍愛精神,使原有的森林資源得到很好的營林保護,自然環境得到充分的恢復,才有現在的保護區核心區內大量的天然林、天然蒙古櫟為建群的森林群落,以及由天然側柏、柞樹、樺樹、油松、迎山紅等為主體,所組成的群落類型和其它雜木林群落的完整統一,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近自然性的特點。現存的保護區完好的森林植被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不僅對遼西重要河流的水源涵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有效阻擋來自西北寒冷蒙古氣流的襲掠和科爾沁沙地的南侵,成為遼西地區名副其實的一道生態屏障。
2.4 保護區具有科學研究性的特點
遼寧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獨特加上保存著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加上所具有的獨特的森林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和人文景觀等資源,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學術價值,是生態學、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地質地理等學科研究的天然實驗室,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良好的教學、科研和實習基地,使保護區具有科學研究性的特點。
3 結語
白狼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遼西森林資源保存較好的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保護區具有生物種群多樣性、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森林生態系統的近自然性和科學的研究性等特點。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原本脆弱的環境得到恢復,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的保護,保護區成為遼西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屏障,這對研究遼西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研究和探討遼西地區自然生態演替規律提供了天然試驗場地。
作者簡介:周樹森(1974-),男,遼寧葫蘆島市建昌人,本科學歷,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