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都有它獨特的生態特點,即使同一種魚,由于地理分布不同,生活習性也會有差異,這是有機體長期適應外界環境條件的結果。生活在天然水體中的各種魚類不是孤立的,它們和水域環境之間形成了較為復雜的關系,這些關系主要有食性關系、生殖習性關系和棲息場所關系,棲息場所的關系實際上是因食性和生殖習性等關系而轉移的。
關鍵詞:魚類食性;繁殖;洄游習性;相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S93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236
1 魚類的食性及其相互關系
魚類必須不斷地從水域環境中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魚體本身所需的物質,維持生存。天然水域中魚類的食物是各種水生動物植物,即魚類的餌料基礎。魚類對食物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有局限性和選擇性,同時也有適應性,這是魚類對于所棲息的水域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經過長期的演變,魚類的體型、內臟構造,特別是取食器官和消化系統的構造,逐漸演變為適合于攝食和消化的需要,這就形成相對穩定的各種食性。
魚類的食性,在不同季節、不同生長時期和不同地區往往是有變化的,如有些草食性魚類,在初春水生植物尚未大量滋長時可能攝食少量的動物性餌料。有些雜食性魚類,如鯉魚在水生植物豐盛的水域中常以水草為食,而在底棲動物豐富的水域,大量取食螺蜆等。而大多數魚類在仔幼魚階段,因取食器官尚未完善,一般仔幼魚在卵黃囊收取后,多以適口的浮游生物為食,而在食性穩定以后各種不同食性的魚類才有分別。
生活于水域中的各種魚類往往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食餌關系,常表現為敵害關系、競食關系和依存關系,既有種間的矛盾,也有種內的矛盾。處在生活早期階段的受精卵和幼仔魚常受到多種敵害的吞食,處在胚胎發育時期的受精卵敵害最多,損失也很大;仔幼魚階段,魚體纖嫩,躲避敵害的能力較差,也極易被肉食性兇猛魚類所吞食,仔幼魚也會發生種間和種內比較緊張的競食關系,當餌料緊張時甚至會產生互相殘食現象,這種緊張關系被魚類的多種產卵方式和不同的產卵時期所緩和;成魚階段,魚類的取食器官完善,攝食能力和逃避敵害的能力都大為增強,許多魚類對餌料的要求并不很苛刻,往往可隨餌料條件的條件而轉變其主要餌料對象,因此,食餌關系不如仔幼魚階段那樣緊張。
2 魚類的繁殖及其相互關系
我國淡水魚類的繁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繁殖期有先有后,要求的產卵基質各不相同,因而就擺脫了許多矛盾。即使在同一地帶按相似的方式繁殖的,產卵期的先后也有利于矛盾的緩和。并且許多魚類又有分批產卵的習性,使產卵場的矛盾有相當大的緩和。
在天然水體中,各種魚類通過長期的適應,構成了大致統一的關系,同時又包含著矛盾和斗爭,這種統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而矛盾著的對立面的斗爭則是絕對的,在大水面養魚和水產資料增殖的實踐中,必須充分認識這些矛盾的諸方面,利用、保持和發展有利的一面,控制不利的一面。
3 魚類的洄游習性
3.1 生殖洄游(產卵洄游)
魚類達到性成熟年齡后,在一定的季節,常從索餌場所或越冬場所集群向著適合繁殖活動的產卵場所洄游的現象稱生殖洄游或稱產卵洄游。其中,有溯河產卵洄游和降河產卵洄游。溯河產卵洄游包括湖泊間的溯河產卵洄游和海河間的溯河產卵洄游。海河間的溯河產卵洄游是典型的溯河產卵洄游。如大麻哈魚鰣等,未成年個體在海洋中生長、發育。達到性成熟年齡后,進行產卵洄游,集群從海洋上溯至江河中某些江段,進行產卵繁殖,孵化后的幼魚在江河里生活一段時間,然后再回海洋中生活,湖河間的溯河洄游魚類也稱半洄游性魚類,如鰱、鳙、青、草等魚類,平時幼魚或產過卵的親魚,在水流較緩、餌料豐盛的江河中下游及其附屬湖泊或河灣中棲息、攝食,一到繁殖季節,成熟個體集群從江河中下游附屬水體溯河而上,向中上游產卵場作產卵洄游,受精卵順水漂流,孵化成長的仔幼魚以及產過卵的親魚再進入湖泊或河灣發育,冬季則多在深水處越冬。大型水庫中的草魚、鰱、鳙、鳡等魚類也有類似的習性,平時多在水庫洄水區索餌發育,在繁殖季節,成熟個體溯河至上游的產卵場,為利用水庫中成熟親魚進行人工繁殖就地取苗創造了條件;降河產卵洄游。有些魚類,未成年的個體在淡水河流、湖泊中生活,而至成熟年齡后,則成群向海洋回游,在洄游過程中,性腺逐漸發育成熟,并在海洋中產卵,它們的幼體再溯河進入河流湖泊中成長。如河鰻就是典型的降河產卵洄游魚類,其它如松江魚等也進行降河洄游,在近海產卵,河蟹也屬此類型。
3.2 索餌洄游
魚類在越冬或生殖后為尋找充足的餌料而進行洄游的現象稱索餌洄游,幼魚和接近性成熟的魚這種現象更為顯著,產卵后或越冬前的魚也要進行強烈的索餌,以便恢復體力和積累營養。
3.3 越冬洄游
秋末和冬季,由于水溫下降,魚類活動能力降低,常集群游向水位穩定的深水處,不攝食或少量攝食,以積累營養維持生命,因而形成越冬洄游的現象,因此,冬季在江河湖泊的深潭或深溝處有大量的越冬魚群,為冬季捕魚創造了條件。
作者簡介:邵艷麗(1972-),女,中專學歷,鎮賚縣水產管理總站工程師,研究方向:水產技術推廣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