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水 彭雯
[摘 要] 當前新興科技的不斷發展,對軟件工程人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迫切要求高校加快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學校要從培養背景、培養體系、育人模式、發展路徑和培養成效等方面對軟件工程復合型人才培養進行詳細的闡述,重點探討一種基于校企合作的“軟件工程+專業背景+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強調學科交叉融合、校企協同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關鍵詞] 軟件工程;培養體系;育人模式;發展路徑
一、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背景
軟件產業作為國家信息產業的核心與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是21世紀最具廣闊前景的新興產業之一。[1]為培養軟件產業人才,2002年我國設立軟件工程專業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就業前景。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軟件工程專業連續三屆被列為“綠牌專業”,其薪資及漲幅相比于其他工程專業都是最高的。
(一)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
當今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進行。為適應科技和產業的變革,我國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網絡強國”“一帶一路”倡議等重大戰略部署。[2]為響應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教育部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設。[3] 這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質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二)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問題
為了滿足迅速增長的軟件人才需求,我國眾多高校設置了軟件工程專業,部分甚至設置獨立的軟件工程學院。[4] 《2017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概況及發展趨勢展望分析報告》指出,我國軟件行業從業人員數量規??捎^,但高層次、復合型、領軍型人才缺乏,尤其是在經營管理、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端人才極為匱乏。這一現象暴露當前企業招人難、學生就業難的困境。
1.培養模式比較死板。部分高校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都是以示范性軟件工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為標準擬定,所以該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與方法大同小異,[5]并沒有明顯的差異;部分高校受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導致該專業的培養方案、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符,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2.課程體系不夠成熟。軟件工程屬于計算機體系,所以部分高校在課程設置當中并未突出軟件工程的特色,而是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軟件工程方向等相關課程,偏離了軟件工程人才培養的實質。[6]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盡管初步形成了軟件工程與主流技術對接的拓展課程,但課程的建設仍然不夠成熟,沒有形成一個培養體系,課程間的關聯性小,很難支撐各方向應用能力的培養。
3.條件保障不夠完善。一是高校缺乏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7] 二是計算機科學的高速發展使得高新技術層出不窮,眾多高校因辦學經費以及資源的限制,不能及時更新、優化實驗教學平臺,使得學生無法掌握最前沿的相關技術。三是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不夠完善,部分高校的校企聯合培養方案以及管理制度等構建不夠全面。
4.市場調研與就業指導不夠充分。軟件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我國軟件工程專業辦學的規模日漸擴大,同時跟企業合作辦學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視。但是對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的調研和分析不深入,[8]高校人才培養并未實現與企業需求的無縫連接,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仍然存在脫節的現象。另一方面,學校缺乏正確的就業需求引導,導致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所學的知識,最終致使人才培養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構建“軟件工程+專業背景+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新體系
針對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新形勢和存在的新問題,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聚焦國家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戰略和“新工科”建設的要求,面向需求、交叉融合,構建“軟件工程+專業背景+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新體系。
(一)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江西理工大學作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擁有礦業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機電一體化、電氣及自動化等一批強勢學科。該校軟件學院在設置軟件工程專業招生方向時,除安排“軟件開發、嵌入式系統、虛擬現實”等軟件類招生方向外,重點體現軟件工程與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構建“軟件工程+專業背景”人才培養模式。其中,“專業背景”包括冶金工程、資源循環、通信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土木工程、工程造價、會計學、金融學、電子商務等。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報考,大一期末根據需要申請調整專業背景方向,大四根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選擇去軟件企業或背景行業完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二)促進“專業教育+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體系
該院在專業教育中引入創業教育,把創業教育嵌入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由“兩張皮”向有機融合轉變。將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全過程。既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考核評價上體現融合,又從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技能和應用體系中落實融合。最大限度發揮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項目驅動教學優勢,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應用能力和創業實踐能力。
(三)建設工程應用型人才“553”課程培養體系
課程體系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決定著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培養人。它不僅決定了教師課程效果的有效性,而且也定格了學生學習的知識結構。[9]該院根據工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著眼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建設“553”(5大模塊、5個環節、3個層次)課程培養體系。
在知識培養上,強調夯實基礎與學生個性發展,包括彼此關聯的5大模塊: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校級公選課。依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系統地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強調基礎性、系統性;而專業選修課、校級公選課供不同專業背景學生自主選擇,強調個性化培養、實用性。其中,軟件工程與專業背景課程的比例大致為1[∶]1。
在能力培養上,強調工程應用能力的循序漸進,包括迭代遞進的5個環節:概念實習、課程設計、項目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通過概念實習使學生了解軟件產業的就業方向,并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課程設計鞏固加深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項目實訓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真實項目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通過畢業實習讓學生在企業中親身體會軟件行業的生產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畢業設計讓學生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系統地完成某一軟件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素質培養上,強調綜合素質的提高,包括相互滲透的3個層次:專業素質、工程素質、創業素質。一是以軟件工程和專業背景主干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二是以軟件行業和背景領域人才需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三是策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能否培養出適應市場需要的合格工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為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常年派教師到軟件企業參加工程實訓,豐富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邀請企業工程師或項目經理到校擔任實訓指導教師;推動企業工程師與校方教師、軟件工程教師與專業背景教師之間的學術交流與知識融合,培養校內外導師之間的教學默契;鼓勵在校教師走出校門,攻讀博士學位,或參加學科前沿技術培訓,提高專業水平和能力,為培養優質應用型人才提供支撐。
三、構建以培養工程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
對于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培養的復合型應用型軟件人才,一方面是融合軟件工程與礦業、冶金、材料、自動化、工程管理、會計等特色學科,培養該產業領域軟件技術人才;另一方面是立足應用,通過與企業合作,構建以培養工程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
(一)構建全面立體的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
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立足培養學生工程應用能力,按照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構建全面、系統、立體的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與杰普軟件、聯微軟件、中軟國際、中興通訊、用友軟件、觸控科技等近10家軟件企業,建立穩定的“3+1”校企合作模式,[10]聯合共建“1+2+1”和“2+2”創新實驗班。
(二)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該院在利用企業的工作環境搭建學生實訓實習基地的同時,致力于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學生的實驗、實訓條件。確保每個教師有自己的工位,每個教研室有自己的會議室、資料室。建設6個教師創新創業工作室(包括與企業共建的工作室),許多學生在工作室接受教師指導,進行項目研發或者準備各級各類科技技能競賽。該院用于實踐教學的計算機超過1200臺,改造、新建了網絡工程中心、云計算中心、物聯網中心、虛擬現實體驗廳等。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實踐教學條件,保障了人才培養質量。
四、構建軟件工程專業人才成長的多樣化發展新路徑
(一)開設創業課程,構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深入開展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大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必修課程,《創業創新執行力》《創業創新領導力》《KAB大學生創業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創業就業指導選修課程,將課程納入學分管理。
積極建設創新創業教育慕課、視頻公開課等在線開發課程,精心選取了多門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爾雅”在線課程要求全校學生選修,在線課程學分認定已納入該校相關創新創業相關政策。
(二)創新教學管理,構建全面創業教育制度
設立創業課程學分和創業實踐學分,完善雙學位、輔修課程、跨系選課和彈性學制等各項制度,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建立了學生創新創業檔案和成績記載系統,將“創業業績”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成績”,作為綜合獎學金、三好學生、免試保研等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
(三)搭建創業環境,鼓勵學生創新創業
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利用好計算機綜合機房及物聯網實驗中心、機器人實訓中心、電子商務實訓中心、財經類綜合實驗中心等一批校內創新創業訓練場所。與企業共建創新創業工作室,聯合舉辦“科技學術周”活動,構建軟件工程專業人才成長的多樣化發展新路徑。[11]
五、“軟件工程+專業背景+創業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的成效
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通過開展“軟件工程+專業背景+創業教育”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企業專家作為教指委成員參與制訂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聯合編寫出版《軟件工程項目實戰導論》《JAVA項目實戰》《.net項目實戰》《C++項目實戰》《Android項目實戰》等實訓教材;聯合共建“1+2+1”用友會計信息化、中興ICT、中軟移動互聯實驗班和“2+2”杰普大數據實驗班,受益學生共計400多人;企業承擔理論、實踐教學數萬課時,自愿選擇到軟件企業畢業實習一年的學生不少于1500人,獲批多個教育部——產學合作綜合改革項目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榮獲中軟國際2015“校企合作特別貢獻獎”;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就業率持續攀升。正如杰普軟件總經理趙先生所說,江西理工大學軟件學院的學生,縱向比較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呈現出一屆比一屆好的態勢,橫向比較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就業質量彰顯出一定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楊秋葉.基于網絡結構的軟件產業集群創新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21):38-39,72.
[2]黃群慧,李曉華.中國工業發展“十二五”評估及“十三五”戰略[J].中國工業經濟,2015,(09):5-20.
[3]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1-6.
[4]莫景淇.基于獨立學院創新創業區域高地構筑和綜合改革的探索和研究——以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工程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08):131-133.
[5]王文發,武忠遠,侯業智.軟件工程專業“2+1+1”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5(10):25-28.
[6]張燕,蔣宗禮.《應用型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意見》研制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5(06):28-31.
[7]肖鳳翔,張弛.“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69-74.
[8]李曉東.企業前瞻性戰略的效應和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5.
[9]張健,安立龍,朱旭東.軟件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2):15-18.
[10]張林娜,周琦,臧樹俊.“3+1”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0(06):199.
[11]李景元,蔣國平,宋建新,鄧艷,王霽.淺析“雙導師制”在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落實情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