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持續發展是指市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而城市是我國行政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仍然面臨諸多的壓力和挑戰。
1 城市可持續發展內涵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指城市市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主要指城市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相互適應,經濟、社會、生態三者協調發展,達到城市經濟增長速度快,經濟發展質量好,市容環境景觀美,生態環境狀況佳,市民實際收人多,人民生活水平高,社會治安秩序優,抵御災害能力強的狀態?!吨袊?1世紀議程》提出我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目標是:建設成規劃布局合理、配套設施齊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區環境清潔、優美、安靜,居住條件舒適的城市。
城市是我國行政區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構筑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體。至2016年底,我國已設大小城市657個,城市人口6億。城市又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資料、資本、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從而成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我國地級以上的城市工業產值占國家社會總產值的比例已超出85%,這些城市排放“三廢”物質占國家總量的80%以上。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直接關系著全國的發展水平,城市生態也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城市可持續發展在我國可持續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構筑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主體。
2 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資源缺乏,能源緊張,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嚴重
資源緊缺成為我國城市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目前有多數城市供水不足,城市缺水總量大米。城市建設用地與農業用地的矛盾尖銳。可用于建設的土地資源少。能源問題日益突出,我國原油年均消費增速都超過8%, 近幾年石油進口依存度接近50%。而我國資源利用低效和粗放有目共睹,每萬元GDP消耗的鋼材、銅、鋁、鉛、鋅分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6倍以上,單位產值能耗是發達國家的3至4倍。城市環境污染嚴重,缺乏適宜的人居環境。近幾年年監測的559個城市中,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標準的僅占4.3%。流經城市的河道90%受到污染,環境污染不僅惡化居民的生存環境,而且加劇了自然資源的人為短缺。
2.2 經濟結構失衡,增長方式粗放,城市產業結構趨同,缺乏特色和競爭力
經濟增長中投資與消費失衡。經濟的快速增長依賴投資和出口,消費貢獻低。最終消費占GDlP的比重從上世紀80年代的62%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居民消費率也有很大幅度的下滑。經濟增長依賴資源高投入來實現,增長方式粗放特征突出。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13.6%。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給資源和環境造成很大壓力。城市缺乏強勢產業和特色,熱衷人為造市。不少城市政府不是考慮用產業帶動城市發展,而是改變行政區劃來聚集城市人口。在城市的定位上,不顧自身資源和區位特點.盲目模仿其它城市產業發展.使城市間的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分工,產業成長空間小,難以做大做強。
2.3 城市勞動力素質不高,就業負擔重,年齡結構老化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從業者的人力資本狀況難以支撐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要求。城市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文化水平不高,流動人口中大部分是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的,一般為中學畢業或輟學,甚至有文盲、半文盲。全國7000萬產業工人中,初級工占比高,高級工占比甚小。與發達國家高級工占其產業工人40%的比例相差甚遠。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每年需要安排2400萬人就業,經濟增長每年提供800- 900萬個就業崗位,勞動力年度供求缺口為1200萬人。養老問題也是城市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預計到2014年老年人口將達2億,2026年將達3億,2040年超過4億。在目前我國社會保障不完善、社會養老服務滯后的情況下,如何養老我們還沒準備好。
2.4 科技支撐城市發展的能力不足
我國城市發展中高層次科技人才缺乏,城市的技術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自主品牌創新能力都與城市的快速發展不適應,城市經濟發展處于“資源依賴型”而不是“創新驅動型”。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25%,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有萬分之三,60%以上的企業沒有自主品牌,出口商品的90%是貼牌產品??萍剂α坎蛔愠蔀槲覀兘ㄔO節約型社會、提高經濟效益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業競爭力的主要障礙。同時城市規劃缺乏技術含量。規劃缺乏科學論證和民主決策,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科學方法的運用,質量不高,長官意志明顯,對城市和子孫缺乏責任,把城市規劃當成彰顯政績的手段,使規劃對城市建設失去指導作用。2.5 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鄉差距突出,社會保障缺乏,政府職能轉變滯后
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伴隨著市場化,在這一過程中,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貧富差距的背后隱藏的問題是社會保障的薄弱、改革的不到位和法制的滯后,而這都與政府職能有關。政府職能轉變跟不上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管理的需要。體制改革滯后帶來行業壟斷、城市剝奪農村、政府部門掌握巨大的行政權力和經濟資源,是造成貧富差距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政府注重城市道路工程建設,而對政府服務、城市管理、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等關系城市質量和功能的重要問題重視不足,使城市在交通、治安、貧困、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函待解決的問題。
3 結語
我國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可以說是相當的嚴峻了,但是面對這樣的壓力和挑戰我們并不能氣餒,我們必須要做好城市規劃,保證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法治性和公平性,也要加強環境保護整治工作,創優市民住宅區生態環境;;重視科技的引領和創新,增強科技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且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加強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法律體系,為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進行體制改革、制度創新和建設;最后通過鼓勵創業,解決就業和貧困的根本。
中國經濟轉型時期城市的產生與發展既區別于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發展模式,也不同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城市發展模式。正是由于轉型時期城市發展的動力不再是單一的、純粹化的,所以城市發展的類型更容易分化,每一個城市都會依賴自身的資源和比較優勢來發展。然而,由于依靠再分配發展城市的模式,阻礙人口的自由遷移,可能導致國家城市化整體格局的扭曲。從改革以來中國城市發展的經驗,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化作為市場化結果的變化,因此,進一步推進城市社會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市場化進程,可以為城市發展從再分配模式向自我融資模式轉化,從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化機制。
參考文獻
[1]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吳健.知識經濟.2009(01)
[2]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哲學思考[J].蔣先寒,何亮云.城市發展研究.2008(01)
[3]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李輝.經濟縱橫.2004(12)
[4]影響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十大因素[J].王啟仿,湯波.城市開發.2002(03)
[5]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J].王小波.湖北社會科學.2002(12)
[7]城市可持續發展及其在我國的現狀[J].張磊.四川環境.2000(04)
[8]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胡國亮.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4)
[9]論城市可持續發展[J].李樹琮.北京社會科學.1999(03)
[10]城市發展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J].陳宗團.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0(08)
[11]中國需要創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奇跡[J].曹軍建.城市開發.2007(05)
[12]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基本戰略[J].朱鐵臻.經濟界.1997(03)
作者簡介
馬曉旭(1994-),女,回族,寧夏吳忠人,經濟學學士,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民族經濟發展理論